天安字典

《醉桃源》

时间: 2025-07-26 22:41:09

诗句

通衢攘攘接平郊。

欢声如沸潮。

修龙衔烛舞周遭。

绕场金鼓骄。

霓电射,彩旗飘。

千竿影动摇。

高歌激越上青霄。

人民心一条。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22:41:09

原文展示:

《醉桃源》 作者: 汪东 〔清代〕

通衢攘攘接平郊。
欢声如沸潮。
修龙衔烛舞周遭。
绕场金鼓骄。
霓电射,彩旗飘。
千竿影动摇。
高歌激越上青霄。
人民心一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热闹的场景,繁忙的街道与平坦的郊野连接在一起,欢快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舞者手持龙形的烛火,在周围翩翩起舞,四周的金鼓声显得格外骄傲。五彩霓虹的光芒闪烁,彩旗随风飘扬,千根竹竿的影子在阳光下摇曳。人们高歌激昂,直冲青天,心中团结一心。

注释:

  • 通衢:指交通繁忙的大道。
  • 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
  • 修龙:指舞龙的表演,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 金鼓:金色的鼓,象征着战争或庆典的声势。
  • 霓电:指绚丽的灯光或光影效果。
  • 激越:形容高亢激昂的歌声。
  • 青霄:高空,表示气势磅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东,清代诗人,以其豪放的风格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而著称。他的诗作品多描绘社会风貌和民众的欢乐。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庆典的时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民的欢愉,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醉桃源》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场景。开篇的“通衢攘攘”便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仿佛让读者置身于人潮涌动的街道之中。诗中通过“欢声如沸潮”形象地表达了人们的欢呼与兴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舞龙与金鼓的结合,既有传统文化的象征,又体现了庆祝活动的热烈。霓虹与彩旗的描绘,则增添了节日的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最后一句“人民心一条”更是升华了整个诗歌的主题,强调了团结与共同向上的精神,体现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通衢攘攘接平郊:描绘了繁忙的街道与开阔的郊野相接,展现了热闹的景象。
  2. 欢声如沸潮:将欢声比喻为沸腾的潮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的欢快情绪。
  3. 修龙衔烛舞周遭:舞龙表演在烛光映照下显得格外壮观。
  4. 绕场金鼓骄:金鼓声环绕场地,显示出庆典的气氛。
  5. 霓电射,彩旗飘:五光十色的灯光与飘扬的彩旗共同营造出热烈的节日氛围。
  6. 千竿影动摇:竹竿的影子在阳光下摇曳,充满动感。
  7. 高歌激越上青霄:人们的歌声高亢激昂,直冲云霄,表现出一种无畏的精神。
  8. 人民心一条:强调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欢声如沸潮”,通过比喻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 对仗:如“霓电射,彩旗飘”,对仗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繁荣社会的赞美,强调了人民团结、共同向上的精神,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通衢:象征繁华的都市生活。
  • 欢声:代表人民的快乐与希望。
  • 舞龙:传统文化的象征,寓意吉祥与庆祝。
  • 金鼓:象征庆典,传达热烈的气氛。
  • 霓电与彩旗:代表节日的色彩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欢声如沸潮”表达了什么情绪? A. 忧伤
    B. 快乐
    C. 惊恐

  2. 诗中舞龙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欺骗
    B. 吉祥与庆祝
    C. 战争

  3.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 A. 人们的分歧
    B. 人们的团结
    C. 人们的孤独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汪东的《醉桃源》和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但前者更倾向于描绘热闹的场景,后者则更具豪放与悲壮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史》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示仲孙应和时将北上 冰玉堂 缺题 棠梨 莼菜 芙蕖 缺题 缺题 和观莲 玉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蓝的词语有哪些 迟回观望 泣数行下 鳥字旁的字 需用 魚字旁的字 羽林骑 家大人 斤字旁的字 不弃草昧 请柬 吐哺握发 瓦字旁的字 礼重 缠绵悱恻 舌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