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斗米滩》

时间: 2025-04-27 07:19:13

诗句

粥饭都来一斗粮,滩前吃了倍苍黄。

把如立作山头石,何似急行归故乡。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19:13

原文展示

斗米滩
作者: 邹浩 〔宋代〕
粥饭都来一斗粮,
滩前吃了倍苍黄。
把如立作山头石,
何似急行归故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滩头吃饭的人,只有一斗米做的粥饭,吃完后脸色显得更加苍白。仿佛是把人比作山上的石头,那不如赶紧回到故乡去。

注释

字词注释:

  1. 斗粮:量词,表示一斗的粮食。
  2. 苍黄:形容面色,苍白而带有黄色,表示身体虚弱。
  3. 把如:可以理解为“把人比作”。
  4. 急行:急速地走。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涉及明显的典故,但“故乡”一词在古诗中常用以表达思乡之情。故乡是人心中的归属,常与乡愁相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邹浩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他的诗歌在宋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邹浩的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风格简练而不失深意。

创作背景: 《斗米滩》创作于诗人生活的艰难时期,可能是在某个艰苦的环境中,目睹了人们为生存而奔波的情景,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困境的反思。

诗歌鉴赏

《斗米滩》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表达了深切的情感和思考。诗中的“斗粮”象征着匮乏的生活,而“滩前吃了倍苍黄”则生动地描绘了因饥饿而变得憔悴的人们,突显了生活的艰辛。诗人将人的状况与自然景象相结合,使用“把如立作山头石”的比喻,使得诗歌不仅有了形象感,也增添了哲理性。人如同山石般坚硬,却又因生存的压力而显得无奈和脆弱。最后一句“何似急行归故乡”更是引发了对归属感的渴望,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生活的困境和对故乡的渴望,表现出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思,具有深厚的情感和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粥饭都来一斗粮:开篇即指出饮食的匮乏,暗示生活的艰辛。
  2. 滩前吃了倍苍黄:描述因饥饿而面色苍白的人,体现出生活的困苦。
  3. 把如立作山头石:以人比作山石,象征着坚韧与无奈。
  4. 何似急行归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渴望,突出归属感的缺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比作石头,暗示坚韧与脆弱并存。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人们在困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斗米:象征贫困与匮乏。
  2. 苍黄:象征身体的虚弱与疲惫。
  3. 故乡:象征心灵的归属与温暖。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体现了对生活的反思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斗粮”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丰富的生活
    B. 匮乏的生活
    C. 富裕的乡村
    D. 田园风光

  2. 诗中“倍苍黄”是指什么? A. 健康的状态
    B. 饥饿导致的虚弱
    C. 快乐的心情
    D. 乡愁的表现

  3. “急行归故乡”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故乡的厌倦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故乡的思念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杜甫与邹浩的作品都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深刻思考,但杜甫的作品更侧重于对家国的忧虑,而邹浩则更注重个人的生存状态与故乡情怀的抒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侧重,前者更为沉重,后者则带有一丝温柔的思念。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山居杂诗九十首 山居杂诗九十首 其九十 和曾舍人梅影雪意二首 丹桂再开对酒 过太行 故知院枢密相公叶公挽章二首 谢彭大夫惠寒山诗三首 山居杂诗九十首 癸未御前帖子三首 山居杂诗九十首 其二十五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巳字旁的字 用字旁的字 大纛高牙 父字头的字 如牛负重 甄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侵枉 龙结尾的成语 出世离群 黽字旁的字 鼎字旁的字 倾壶 喷泉 一命呜呼 荣庇 包含舟的成语 娄子 包含枕的成语 吃苦耐劳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