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43: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43:09
剖决时通夕,将迎或望尘。
官为贤令尹,位下郡专人。
尚欲平州欠,何曾叹县贫。
能容老夫否,负耒去为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治理地方的热情和对民生的关心。诗中提到,决策的时刻已经到来,可能会迎来新的希望。虽然身为地方官员,有时却感到位置的局限与责任的重大。作者希望能改善地方的经济状况,而不只是抱怨贫困。最后,他表达了愿意扛起责任,为百姓服务的决心。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山岚,宋代诗人、词人,曾任官职,后因政治原因辞官归隐。他的作品多关注民生,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反映了对地方治理的思考与愿望,体现了他心系百姓的情怀。
这首诗展示了刘克庄作为一名官员的责任感和对民生的关心。开篇“剖决时通夕”,直指当时政治决策的重要性,暗示着变化的来临。诗人以“将迎或望尘”表达了对未来局势的期待,同时又流露出对现实的思考。他并不满足于仅仅身为“贤令尹”,而是希望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实际贡献。通过“尚欲平州欠,何曾叹县贫”,诗人直面贫困问题,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而不是消极抱怨。“能容老夫否,负耒去为民”则进一步强调了他愿意为民众奉献的决心,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更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却情感真挚,流露出诗人对民生的深刻关怀。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责任与担当,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以及愿意为民众奉献的决心,体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剖决时通夕”中的“剖决”指什么?
A. 分裂
B. 决策
C. 解决
D. 讨论
诗中“何曾叹县贫”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消极
B. 责任感
C. 不满
D. 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