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杨尚书寄郴笔知是小生本样令更商榷使尽其功辄献长句》

时间: 2025-04-26 21:52:33

诗句

截玉铦锥作妙形,贮云含雾到南溟。

尚书旧用裁天诏,

内史新将写道经。

曲艺岂能裨损益,微辞只欲播芳馨。

桂阳卿月光辉遍,毫末应传顾兔灵。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52:33

原文展示

截玉铦锥作妙形,贮云含雾到南溟。
尚书旧用裁天诏,内史新将写道经。
曲艺岂能裨损益,微辞只欲播芳馨。
桂阳卿月光辉遍,毫末应传顾兔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用玉制的铦锥雕刻出精美的形状,犹如储存云雾一般,带着神秘的色彩,直达南海深处。古代的尚书喜欢用这种精致的工具来裁定天子的诏令,而新的内史则将它运用到书写经典之中。曲艺的存在,难道会对文采的提升有损有益?我只是想借微小的词句来传播芳香的气息。桂阳的月光洒满大地,细微的笔触也应能传递出灵兔的神韵。

注释

  • 铦锥:一种用玉制成的工具,形状如锥,古代常用于书法或绘画。
  • 南溟:指南海,象征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 尚书:古代官名,负责处理国家文书和政务。
  • 内史:古代官职,掌管内政。
  • 曲艺:指各种文艺表演,包含音乐、戏曲等。
  • 桂阳:地名,常与月亮美景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号宗元,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与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以清新脱俗、内容深刻著称。柳宗元在政治上曾任职于地方,因直言抗疏而遭贬谪,后期他的作品多反映出对自然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柳宗元贬谪期间,诗人对曲艺的思考反映了他对文艺创作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诗中描绘的意象和情感与柳宗元的个人经历和文学理想相结合,展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工具与艺术的关系,表现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创新的追求。开篇以“截玉铦锥作妙形”引入,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工艺品的精美与价值,象征着文学创作的严谨与考究。接着,诗人提到“尚书旧用裁天诏”,暗示古代文人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与“内史新将写道经”形成对比,反映出时代变迁对文人的影响,以及文人对书写经典的责任感。

诗中的“曲艺岂能裨损益”一句,表达了对艺术的敬意,认为即使是轻微的文艺也能传递出深远的影响和美好情感。最后两句“桂阳卿月光辉遍,毫末应传顾兔灵”则通过月光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希望通过细小的文字传播美好与灵性。

整体来看,柳宗元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他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思考与哲理的探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截玉铦锥作妙形:用玉制的工具雕刻出精美的形状,强调工艺与美。
  2. 贮云含雾到南溟:把云雾般的情感储存起来,寓意深邃。
  3. 尚书旧用裁天诏:古代尚书使用这些工具撰写重要命令,显示出文人职责。
  4. 内史新将写道经:内史这一新角色则在书写经典,反映文化传承。
  5. 曲艺岂能裨损益:曲艺的存在不会带来负面影响,反而可以增益。
  6. 微辞只欲播芳馨:想通过微小的文字传播美好与情感。
  7. 桂阳卿月光辉遍:月光照耀桂阳,象征美好的事物。
  8. 毫末应传顾兔灵:细微的笔触也能传递灵动的神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云含雾”比喻深邃的情感。
  • 对仗:如“尚书旧用”与“内史新将”,形成整齐的对比。
  • 意象:桂阳、月光、兔灵等意象,营造出美丽的自然景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文化与艺术的传承展开,表达了柳宗元对文艺创作的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希望通过精致的字句传播美好情感的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铦锥:象征精致与美,代表高雅的文化追求。
  • 南溟:象征遥远与神秘,表现诗人对未知的探索。
  • 月光:象征清幽与美好,传达出一种宁静的美感。
  • 兔灵:代表灵动与自由,体现出艺术的生机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截玉铦锥”中的“铦”字意思是?

    • A. 一种鸟
    • B. 一种工具
    • C. 一种植物
  2. “南溟”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海
    • B. 南海
    • C. 东海
  3. 诗中提到“尚书”主要负责什么?

    • A. 农业
    • B. 文书和政务
    • C. 教育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柳宗元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在意象的运用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自然景象来传达内心的情感。但柳宗元更侧重于文化的传承与文艺的价值,而王维则更注重于自然与人的和谐。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与深刻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柳宗元全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醉垂鞭 鹧鸪词(春愁) 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伯端以词见示,原韵和之 大江东去·卅家尺素题词 大江东去·番禺居少楠先生溥遗稿题词 大江东去·明南海邝湛若先生露书扇 大江东去·明琼山海刚峰先生瑞遗像 大江东去 明琼山邱琼台先生浚遗像 大江东去 寄题家芷云参军龙庆戎装策马图,用东坡赤壁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器识 歹字旁的字 名不虚立 反文旁的字 印累绶若 疏秀 扬扬自得 户字头的字 无字旁的字 陋亡 没大没小 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之地 迷离徜彷 堵截 韦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