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0:0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0:03:13
不教收骨瘴江边,驱向胡沙着去鞭。
旧夺宫袍空独步,新食宫饭饱孤眠。
客程恰与秋天半,人影何如月倍圆。
犹是江南佳丽地,徘徊把酒看苍天。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中秋时节的感慨与思乡之情。诗中提到不愿意收拾在瘴气江边的尸骨,驱赶着敌人向胡沙进发。自己曾经拥有的宫袍如今只剩下孤独的身影,享用的宫饭也只是填饱了空虚的肚子。在这客旅途中,正值秋天的中间,似乎人影不如明月更加圆满。尽管身在外地,江南的美丽依旧令我陶醉,徘徊中举杯对着苍天。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抗元斗争中表现出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品格。他的诗风豪放,充满了爱国情怀。
《中秋》创作于南宋末年,文天祥身处战乱之中,怀念故乡的情感与对国家的忧虑交织在一起。正值中秋节,月圆之时,诗人更感思乡之情。
这首《中秋》在情感上深刻而复杂,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诗的开头以“不教收骨瘴江边”引出痛苦的场景,暗示着战乱带来的死亡与破坏,令人心痛。而“驱向胡沙着去鞭”则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尽管身处逆境,仍不忘战斗的责任和使命。
接着,作者通过“旧夺宫袍空独步,新食宫饭饱孤眠”表达了对往昔荣华的怀念与现状的失落,反映出他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社会动荡的无奈。中间的“客程恰与秋天半”则将时令与心境结合,秋天的中秋不仅是团圆的节日,也是思乡的时刻。
最后,诗人在“犹是江南佳丽地”中展现了对故乡的依恋,尽管身在他乡,江南的美丽仍然在心中。他举杯赏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望。整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形成了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思乡之情。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同时展现了他坚持抗争的决心,表现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文天祥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宫袍”象征什么?
A) 财富
B) 荣华与权力
C) 战争
D) 孤独
“客程恰与秋天半”中的“秋天”象征什么?
A) 收获
B) 思乡
C) 孤独
D)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