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别三子》

时间: 2025-05-04 05:18:38

诗句

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

天下宁有此?

昔闻今见之!

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

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

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

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唤“爷我欲去!

”此语那可思!

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5:18:38

别三子

作者:陈师道 〔宋代〕


原文展示

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
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
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
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
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
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
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
唤爷我欲去!此语那可思!
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
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


白话文翻译

夫妻死后同埋在一个坟墓里,父子因贫贱而离散。
世间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我曾听闻过,现在亲眼见到了!
母亲在前,三个儿子在后,熟视之下却无法追赶。
唉,何以如此不仁,让我遭遇到这样的境地!
有个女儿刚刚束起头发,就已经知道离别的悲伤。
我在枕边她不肯起身,怕我从此就要离去。
大儿子学着说话,拜见我却胜过衣服,
叫着爷爷我想要走!这话怎么能想得通!
小儿还在襁褓中,抱着母亲的慈爱,
你的哭声依然在耳畔,我对此人情深有知!


注释

  • 同穴:指夫妻死后葬在同一个坟墓中,象征着生死相依。
  • 贫贱离:意指因贫穷和地位低下而使父子分离。
  • 熟视不得追:形容对母亲的目送已无力追赶,表现了无奈和悲伤。
  • 束发:女子初次束起头发,意味着成年,即将面临离别。
  • 襁褓:指婴儿包裹的衣物,象征着幼小无辜的生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宋代诗人,字子元,号梦阮,生于南宋。以诗、词、文才兼备著称,尤其在诗歌创作上追求情感真挚与自然清新。其诗风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

创作背景

《别三子》创作于诗人内心遭遇不幸时,表达了对家庭分离的痛苦与无奈。诗中讲述了因生活困境而导致的亲情离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与无情。


诗歌鉴赏

《别三子》是陈师道情感深邃的一首诗,深刻地描绘了因家庭困境而产生的情感裂痕。诗的开篇用冷酷的现实展现了夫妻与父子的分离,展示了生活的残酷与无情。诗人以“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开头,直接切入主题,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悲哀。接着,诗人以“昔闻今见之”自言自语,既是对自己遭遇的感叹,也是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在描述家庭成员的离散时,诗人细腻地刻画了母亲和三个孩子的情感状态。特别是“有女初束发”的描写,既是对女儿成长的感慨,也是对即将离别的无奈。在这里,女儿的束发不仅象征着成年,更意味着对未来的未知与即将面临的分离。诗的最后,诗人通过小儿的哭声,传达出母爱的无私与深厚,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使人感受到亲情的珍贵与生命的脆弱。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层层递进,情感愈发浓烈,深刻地揭示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直接揭示了夫妻与父子之间因贫困而分离的悲惨现实。
  2. 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现象的震惊与不解,强调了亲情的珍贵。
  3. 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描绘了母亲与三个孩子之间的距离与隔阂,充满无奈。
  4. 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诗人对命运的不满与无奈,表现了人性的悲哀。
  5. 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女儿的束发象征着成长,同时预示着离别的痛苦。
  6. 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表现了母亲对离别的恐惧与不舍,情感细腻。
  7. 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孩子学说话,表现出对父亲的依赖与敬重。
  8. 唤爷我欲去!此语那可思!:孩子的言语让人心碎,表达了对家庭团聚的渴望。
  9. 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小儿的无辜与对母亲的依赖形成鲜明对比。
  10. 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结尾强调了母爱的永恒与深刻,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不同家庭成员的情感状态,反映亲情的复杂性。
  • 比喻:用“同穴”隐喻夫妻的生死相依。
  • 拟人:将离别赋予情感,使得离别变得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家庭离散与亲情的脆弱展开,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对家庭的影响。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现出对亲情的渴望与对命运的不满,传达出对人性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同穴:象征亲密的关系与生死相依。
  • 束发:象征成长与离别。
  • 襁褓:代表幼小无辜的生命与母爱的庇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夫妇死同穴”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夫妻关系
    • B. 生活的无情
    • C. 社会的和谐
  2. “有女初束发”中的“束发”指的是什么?

    • A. 结婚
    • B. 成年
    • C. 离婚
  3. 诗人对家庭离散的态度是?

    • A. 无奈与悲伤
    • B. 开心与庆祝
    • C. 忽视与冷漠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作品,表达了思乡之情。
  • 《离骚》:屈原的长诗,探讨个人命运与社会的关系。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别三子》都反映了对亲情与故乡的思念,但前者着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思乡,后者则聚焦于家庭的离散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陈师道诗文集》
  • 《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为《别三子》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情感。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和三司晏尚书秋咏 塞垣 曹景宗 中山公镇淝上 大礼庆成 杂兴其二 和承旨学士喜资政侍郎休退五绝 到官三岁四首 赋成中丞临川侍郎西园杂题十首·柳 余在北门时每立春必前索宫中春词十馀解今逢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宝盖头的字 包含厨的词语有哪些 瓜字旁的字 粉骨碎身 長字旁的字 靣字旁的字 比肩迭迹 飞蛾赴焰 见字旁的字 拯溺扶危 一点一滴 词目 鼻中隔 兴致索然 十戒 函使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