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时间: 2025-07-12 20:03:06

诗句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20:03:06

原文展示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韩愈

荆山已去华山来,
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
相公亲破蔡州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荆山已经远去,华山即将到来,日出时潼关的四扇门也随之打开。刺史不必因为距离遥远而推辞,阁老您亲自从蔡州归来的途中,何不来迎接呢?

注释

  • 荆山:指荆山,位于今湖北省,离潼关较远。
  • 华山:指华山,位于今陕西省,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
  • 日出潼关四扇开:形象地描绘了潼关日出时的壮丽景象,四扇门象征迎接的气氛。
  • 刺史:地方官员,负责一方的治理及管理。
  • 相公:对长辈或上官的敬称,此处指阁老张十二。

典故解析

  • 潼关:潼关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关口,也是一处风景名胜,历史上曾经是兵家必争之地。
  • 蔡州:古地名,今属河南省,历史上曾经是重要的军事重地。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以其散文和诗歌闻名。其诗多表现志向、抒怀,风格雄浑。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韩愈旅途中,寄给张十二阁老,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故乡景色的描绘。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潼关的壮丽景象,开篇两句通过地理位置的描绘,将荆山与华山的关系以及时间的变化(从荆山到华山,日出时分)串联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图。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对刺史及阁老的呼唤,表达了对友人的期待和热情。诗中展现出韩愈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故土的眷恋,情感真挚而细腻。

韩愈的诗风以豪放而著称,这首诗虽然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展现出他对友情的珍视与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鲜明,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味,充分体现了唐诗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荆山已去华山来:描绘了旅途中的山川景象,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流动。
    • 日出潼关四扇开:日出时分,潼关的四扇门打开,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 刺史莫辞迎候远:呼唤刺史不要因距离遥远而推辞,表现出对友情的重视。
    • 相公亲破蔡州回:强调阁老从蔡州归来的亲切感,增添了对友人归来的期待。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荆山”与“华山”,“日出”与“开”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潼关的四扇门开比作迎接,生动形象。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期待,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 荆山: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 华山:象征着归来的希望与美好。
  • 潼关:象征着人际交往的纽带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两座山分别是哪个?
    A. 黄山和泰山
    B. 荆山和华山
    C. 峨眉山和武夷山

  2. “刺史莫辞迎候远”中的“刺史”是指什么?
    A. 军事指挥官
    B. 地方官员
    C. 学者

  3.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A. 自然景色
    B. 友情与思念
    C. 战争与和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夜泊牛津》
  • 诗词对比

    • 韩愈的《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韩愈更侧重于人际关系的描写,而王之涣则更多地展现了壮阔的山河景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韩愈全集》

相关查询

归睦州中路寄侯郎中 许员外新阳别业 陈秀才亭际木兰 题应天寺上方兼呈谦上人 寄江陵王少府 赠镜公(一作旅次钱塘) 题画建溪图 处州洞溪 海石榴 题长洲陈明府小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绮媚 万签插架 矛字旁的字 全力赴之 麻字旁的字 秃宝盖的字 敛骨吹魂 投井下石 转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趫的词语有哪些 得兔忘蹄 琵琶腿 延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烦散 口字旁的字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空话连篇 身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