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0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01:10
定风波 洞庭湖候风
作者: 李良年 〔清代〕
南梦帆低北梦高。
篙师三暮复三朝。
柳毅祠前风浪紧。
遥问。峨眉晴雪几峰销。
除却青天何所见。
山远。渔灯凫栅总迢迢。
冷浸无声光碎叠。
明月。隔船横笛可怜宵。
在南方的梦中,帆船低低地挂着;而在北方的梦中,帆船却高高扬起。
船工经过三夜又三天的劳作。
在柳毅祠前,风浪翻滚得很紧。
我遥远地询问:峨眉山上晴天的雪,融化了多少峰峦?
除了青天之外,还有什么可见?
远山如黛,渔灯和水鸟的栅栏都显得遥远而模糊。
在冷冷的水中,月光无声地碎成一片片。
明亮的月光下,隔着船只传来的笛声,令人感到夜晚的可怜与凄凉。
李良年,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常常融入哲理思考。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生活的困扰之际,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内心的纷乱与宁静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开头的“南梦帆低北梦高”引发了对人生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思索,诗人以帆船的高低隐喻人生的起伏与不易。接着,诗人提到“篙师三暮复三朝”,这不仅描绘了航行的艰辛,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经历的积累。在“柳毅祠前风浪紧”中,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结合,展现出内心的不安与对未来的期待。
“峨眉晴雪几峰销”的提问,既是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中的“除却青天何所见”则传达了一种孤独,有一种“无处可去”的感受。而后面的“渔灯凫栅总迢迢”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遥远与无助的氛围,给人一种身处孤舟之中的感觉。最后,诗人在“明月”与“横笛”的描绘中,既有对美好夜晚的珍惜,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哲学思考,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和情感的细腻之处。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人生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在自然环境中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南梦帆低北梦高”中的“帆”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柳毅祠”与哪个故事有关?
“明月。隔船横笛可怜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