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2: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2:52
出塞二首
戚继光
石壁凌虚万木齐,
依稀疑是武陵溪。
长城旧饮纷胡骑,
大漠初惊过汉鼙。
国士死来今已尽,
边机愁绝剑空携。
天山闻说尤佳胜,
欲乞君恩试马蹄。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战争的惨烈。诗人站在高耸的岩壁上,四周是成片的树林,隐约让人想起武陵溪的美景。长城曾经承载着无数抵御胡人骑兵的历史,而大漠也回响着汉代的战鼓声。如今英勇的国士已经陨落,边疆的局势愈加严峻,手握空剑的我感到无比忧愁。听说天山地区的景色更加美丽,我希望能得到君主的恩宠,带着马去试试那里的风光。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希孟,号元之,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因在抵抗倭寇方面的卓越表现而闻名。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还是一位诗人,其诗作多表现出爱国情怀和对边塞生活的深刻感受,风格雄浑激昂。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敌侵扰的时期,戚继光作为军事将领,常常身处边疆,他的诗作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及对战斗生活的真实体验。
这首诗以辽阔的边塞景色为背景,表现了戚继光对国家安危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石壁与万木的对比,给人一种高远的感觉,象征着英雄的抱负与志向。接着,诗人通过长城与胡骑的历史回顾,展现了边疆的危险与战斗的艰辛,传达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诗中提到“国士死来今已尽”,令人感受到时局的悲凉与士人的无奈,边机愁绝,体现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最后,诗人对天山美景的向往,既是对自然的热爱,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战争渴望的反思。这首诗通过大自然的描绘与历史的回顾,展现了戚继光的豪情壮志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边疆生活的真切感受,诗人通过自然与历史的对比,反映了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展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中提到的“国士”指的是哪类人?
诗人希望向谁请求恩惠?
诗中提到的“武陵溪”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