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56: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56:45
作者: 彭俊生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在昔闻普陀,乃在冯夷国。
何年实飞来,得非五丁力。
列巘亘百里,兹峰更奇特。
松杉半龙形,丰草无荆棘。
是时秋雨霁,碧嶂净如拭。
洞閟元圃霞,顶碍扶桑日。
石骨无寸土,空翠状非一。
云埋大壑晴,水溜阴涯黑。
想像水月姿,华鬘土花蚀。
鬼磷走深宵,香界绝火食。
小憩石梁滑,半渡悬藤仄。
山风吹薜衣,魑魅壮行色。
在往昔听闻普陀山,原来是在冯夷国。
是什么时候真正降临的,难道不是五丁驱力所致?
群峰绵延百里,这座山峰更为奇特。
松树和杉树半似龙形,丰美的草木没有荆棘。
此时秋雨刚刚停歇,碧绿的山峰清澈如同被擦拭过。
洞口如同元圃中飘浮的霞光,山顶遮住了扶桑的日光。
石头骨骼没有一寸土壤,空中的翠色形态各异。
云雾缭绕在大壑中晴空,水流在阴暗的崖边显得黑沉沉。
想象水月的姿态,花环和泥土的花朵被侵蚀。
鬼火在深夜中游走,香界中没有火焰的滋味。
稍作休息在光滑的石梁上,半渡而过悬藤曲折。
山风吹拂着薜荔的衣裳,魑魅在壮丽的行程中显现。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彭俊生,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情感细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描绘了普陀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观音崖》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山水诗,诗中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全诗以普陀山为背景,开篇即引出对这个佛教圣地的赞美。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的奇特、清新的空气以及宁静的氛围。松杉的形象与丰草的描绘,构建出一种和谐的自然状态,传递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诗中秋雨过后的清新景象,仿佛让人感受到山水的清澈与宁静,进一步提升了诗的意境。特别是“石骨无寸土,空翠状非一”一句,传达出山石的坚固与自然的纯粹,给人以深邃的思考。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宁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生动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普陀”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中提到的“云埋大壑晴,水溜阴涯黑”主要描绘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观音崖》与王维的《鹿柴》均描绘自然景观,但《观音崖》更侧重于奇特的山峰,而《鹿柴》则强调宁静的氛围。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在风格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