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15:2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15:23:13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山上有扶苏树,沼泽里有荷花盛开。
看不见子都,反而看见狂妄之人。
山上有高大的松树,沼泽里有游动的龙。
看不见子充,反而看见狡猾的小孩。
“扶苏”、“荷华”等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多用以象征美好事物,常常与理想或内心渴求相关。诗中提到的“子都”和“子充”可能是对理想伴侣的期待,但最终却是失望,与社会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差。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为《诗经》中的一首,作者为《诗经》中的佚名诗人。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大量的民歌和乐歌。
《山有扶苏》创作于先秦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对现实不满的情感。诗人通过自然意象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失落的感慨。
《山有扶苏》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求与对现实的失望。开篇即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描绘出一幅和谐美丽的自然画面,扶苏树和荷花象征着青春和美好。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表达了对理想伴侣的失望,似乎在提醒人们,生活的现实往往与理想相悖。诗中“狂且”和“狡童”的出现,暗示了对社会中浮躁和狡诈人性的批判,诗人通过对比加深了情感的对立,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邃。最后,山中的乔松与游龙的描绘,似乎是在呼唤一种内心的坚定与自由,展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失望的情感,展现了个体在社会中面临的困惑与挣扎。
诗中提到的“扶苏”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树
C. 一种动物
D. 一种山
诗人对“子都”的态度是?
A. 期待
B. 失望
C. 满足
D. 忽视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