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3:3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3:30:32
师师令 席上赠晦仙
作者:董元恺 〔清代〕
烛光红透。映玉人罗袖。
冰盘荐处拨银筝,听一缕新词谱就。
莫惯娇嗔常阿母。倩当筵消受。
停歌又把钩儿覆。抵换纤纤手。
暗将星眼掷儿郎,钗影动眉梢春漏。
底事因郎争饷酒。郎莫杯空否。
在烛光下,红色的光辉透过,照映着那位美人的罗袖。
在冰盘上轻轻拨动银筝,倾听那一缕新词谱成。
不要总是娇嗔,像母亲那样。
请在宴席上接受这一切。
停下歌声,又将钩儿覆在杯中,换取那纤纤细手。
暗中将星星般的眼神投向你,钗影轻轻摇动,眉梢春光流逝。
究竟为何你要为酒而争?你可不要让杯子空着。
本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可以看出其借用了一些古代对女性优雅姿态的描绘,以及宴席上的欢庆场景,体现出古代文人雅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享受。
作者介绍:董元恺,清代诗人,其诗风清新雅致,常以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著称。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清代,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文人雅集的风气兴盛,诗人在宴席上赠友以诗,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与情感。
这首《师师令 席上赠晦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宴席上优雅的氛围和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情感交流。诗中烛光的描绘,不仅营造了温馨的场景,也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美丽的女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轻轻拨动银筝,增添了几分艺术的气息。
诗中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诗人用“莫惯娇嗔常阿母”的句子提醒女子不要过于娇嗔,反映出对女性柔情的一种包容。随后,诗人将目光转向了对饮酒的渴望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表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整首诗在音韵上和谐,运用典雅的辞藻和清新的意象,使得整个宴席的场景生动而富有感染力。通过对细节的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际关系的珍重,展现了清代文人的文化品位和情感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宴席上轻松愉悦氛围的向往。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烛光象征着什么?
A. 冷漠
B. 温暖
C. 烦躁
D. 黑暗
“莫惯娇嗔常阿母”中提到的“阿母”指的是谁?
A. 母亲
B. 姐妹
C. 朋友
D. 情人
诗中“银筝”所代表的是什么?
A. 酒
B. 音乐
C. 美丽
D. 诗歌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师师令 席上赠晦仙》这首诗,深入领会其中的情感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