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29: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29:54
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
作者:范成大 〔宋代〕
劝耕亭上往来频,
四海萍浮老病身。
乱插山茶犹昨梦,
重寻池石已残春。
惊心岁月东流水,
过眼人情一哄尘。
赖有贻牟堪饱饭,
道逢田畯且眉伸。
在劝耕亭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我身心疲惫,四处漂泊如浮萍。
山茶花随意插在一起,仿佛还是昨天的梦,
而我再去寻找池边的石头,已是残春时节。
岁月如东流而去,令人心惊,
眼前的人情世态如同一阵浮尘。
幸好有贻牟的美酒可以填饱肚子,
偶尔碰到田间的农夫,也能微微一笑。
“东流水”常用于形容时光的流逝,表达对时间无情的感慨。这里强调了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1193),字景仁,号梅溪,晚号石湖居士,南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以田园诗著称,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常描绘田园风光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诗作于三月,春季的景象常与新生、希望相结合,但作者却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人情的变化,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一诗,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深刻感悟。开篇的“劝耕亭上往来频”,画面生动,展现出春日的生机和繁忙,然而随后的“四海萍浮老病身”则一语道破了作者内心的疲惫与无奈。人身如浮萍,漂泊不定,这种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然的依恋形成鲜明对比。
“乱插山茶犹昨梦”一句,勾起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山茶花的随意插置,似乎象征着生活的无常与梦幻。接下来的“重寻池石已残春”,表达了对逝去春光的惋惜,池边的石头成了回忆的寄托,暗示着人事已非,春天已然远去。
最后几句“惊心岁月东流水,过眼人情一哄尘”,作者对岁月的流逝感到心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显得脆弱而易逝,如同浮尘般不堪一击。而“赖有贻牟堪饱饭,道逢田畯且眉伸”则展现了作者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尽管人生多舛,仍然有美食和友人的陪伴,令生活充满希望。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流露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范成大的诗歌风格与情感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岁月东流水”)、拟人(“人情一哄尘”)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时间的流逝与人情的变迁展开,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生活的简单快乐。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劝耕亭”代表了什么?
A. 休息的地方
B. 劝导人们耕作的地方
C. 游玩的地方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感慨?
A. 人情的真挚
B. 岁月的无情
C. 自然的美丽
“四海萍浮”中的“萍”象征着什么?
A. 自由
B. 漂泊不定
C. 安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范成大的《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和杜甫的《登高》,两首诗均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范成大更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重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