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06: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06:48
知子右司徒,分材靳齐奴。
诸仲财不如,财穷东市诛。
吁嗟石司徒,知子良不愚。
这首诗意在表达对当时社会人际关系和财富观的思考。作者提到某个名为“右司徒”的人,他的儿子分辨人才、善于管理。而与此相比,许多朋友的财富却不及他,甚至因穷困到在东市被杀。最后,作者感叹“石司徒”,认为他所教导的儿子并非愚蠢。
杨维桢(1280-1350),元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常常反映出对社会时事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览古四十二首”是杨维桢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的时期,反映了当时对人际关系、财富和道德观念的思考。
这首诗以“知子”开头,展现了一种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诗中提到的“右司徒”,不仅是对人才的赞赏,也暗示了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分析。杨维桢通过对比,揭示了财富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表现出对社会不公的无奈和对人性善恶的思考。
诗中“财穷东市诛”的句子,强烈地反映出贫富差距带来的生存压力,揭示出一个人若无财富,则可能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体现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最后的“知子良不愚”则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表明尽管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公,但仍有聪慧的人能够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整首诗围绕对人才、财富与人际关系的思考展开,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未来希望的寄托。
“右司徒”是指什么?
A. 一种官职
B. 一种财富
C. 一种教育
诗中提到的“东市”主要象征什么?
A. 和平
B. 竞争与财富
C. 友谊
“知子良不愚”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绝望
B. 希望
C. 愤怒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杨维桢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人际关系和财富的观察,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兴亡与个人的命运。两者都反映了社会现实,但侧重点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