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6: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6:23
咄咄书空恨,悠悠避世心。
秋兼秋树乱,病兴夕阳深。
藓壁朝阴早,蓬门夜气侵。
亲月长不见,多难更相寻。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无奈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因对空虚的书卷感到怨恨,心中渴望逃避世俗纷扰。秋天带来了凋零的树木,病痛加重了对夕阳的感慨。清晨的阴影早早照在苔藓覆盖的墙壁上,夜晚的寒气侵入简陋的草门。最挂念的亲友却难以见面,生活的艰难让彼此的相寻变得更加困难。
汪全泰,清代诗人,生于明末,卒年不详。汪全泰的诗风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见长,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隐居期间,反映了他对世俗的厌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诗人面对社会变迁与个人遭遇,感受到深深的孤独和无奈。
《咄咄》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咄咄书空恨”便直击心灵,表明诗人对书本知识的质疑与无奈,暗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无用。接下来“悠悠避世心”则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渴望逃离繁杂的世俗,寻求内心的宁静。
诗中“秋兼秋树乱”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树木的凋零象征着人生的无常,进一步加重了诗人的忧愁。随着“病兴夕阳深”,夕阳的余晖让人倍感孤独,暗示着生命的衰竭与对过往的怀念。
“藓壁朝阴早,蓬门夜气侵”用意象描绘出诗人的隐居生活,苔藓墙壁和草门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荒凉。“亲月长不见”则突显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思念,最后一句“多难更相寻”更是将诗人的心情推向了顶峰,表现了对亲情的渴望与生活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传达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读来令人深思。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无奈与对隐居生活的渴望,表现了对亲情的思念和对世俗的逃避,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
“咄咄书空恨”中的“书空”是什么意思?
诗中“亲月长不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藓壁朝阴早,蓬门夜气侵”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