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5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56:08
鉴蚀磨即明,水浑澄斯清。
杂然外滑销,道在虚中生。
达哉彭城公,养心浩无营。
一觉自复本,妙用皆随成。
性通儒佛间,大抵寂与诚。
云见非见故,执见流为情。
名堂虽取相,證实不證名。
文书每丛委,宾客兹逢迎。
二谛本无碍,安知堂虚盈。
优游寄真赏,接引开群盲。
登堂一开豁,洒然尘劳轻。
这首诗表达了内心的明亮与清澈,像水一样澄清。虽然外在环境复杂,但真正的道理在于内心的空灵中产生。赞美彭城公的养心之道,心境宽广而无所追求。觉悟后,回归本心,妙用自然随之而成。性情通达儒家与佛教的境界,根本在于宁静与诚恳。云的存在并非只是在于表面,执着于表象则会产生情感的牵绊。名义虽然可以获得,但真正的实证却超越了名相。文书常常被遗忘,而宾客却只顾迎合。二谛本无障碍,又怎知这个堂虚盈?在这里优游自得,享受真实的赏识,接引那些无明的人。登堂而入,豁然开朗,轻松卸下尘世的劳累。
作者介绍:冯山,生活在宋代,是一位兼具儒家与佛教思想的诗人,其作品常探讨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内心追求真理与宁静的时代,诗人通过对自身修行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内在智慧的追寻。
这首诗以清新而明澈的语言探讨了内心的明悟与境界,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哲学思考。诗中通过水的比喻,表达了内心的澄清与明亮,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彭城公作为理想化的人物象征着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榜样,反映了冯山对理想人格的向往。诗中提到的“二谛”概念,折射出佛教对真理的探讨,揭示了表象与本质的关系。全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先从个人的感悟入手,再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最后将个人的体验与宇宙的真理相结合,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独特的思想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的深度和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体上,这首诗探讨了内心的明亮与智慧,提倡回归本心,追求真理与内在的宁静。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二谛”是什么?
诗中“云见非见故”是什么意思?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