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清明前一日》

时间: 2025-05-07 07:03:27

诗句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03:27

原文展示: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白话文翻译:

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不要谈论明媚的春日。地面寒冷,容易让人想起寒食节,战火频繁,难以禁止烟火。战场上绽放的花朵仿佛是鲜血染成,驿站旁的柳树像是被用作鞭子。荒凉的坟墓与关山相隔,依靠谁来传递纸钱?

注释:

  • 离乱世:指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频繁。
  • 艳阳天:明媚的春日,这里指和平美好的时光。
  • 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传统上不生火做饭,吃冷食。
  • 烽:战火,指战争。
  • 战场花是血:比喻战场上死伤惨重,鲜血染红花朵。
  • 驿路柳为鞭:驿路上的柳树被用作鞭子,形容战乱中物资匮乏,连柳树也被利用。
  • 荒垅:荒凉的坟墓。
  • 关山:指险要的关隘和山岭,这里比喻阻隔。
  • 纸钱:祭祀时烧给亡灵的纸制钱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渔(1611-1680),字笠翁,号梅溪,清代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他的作品多涉及戏剧、小说、诗词等,风格独特,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深刻的社会和人生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战乱中的景象,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战乱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展现了动荡时代的苦难和人们对和平的向往。诗中“战场花是血”和“驿路柳为鞭”两句,用血染的花朵和被用作鞭子的柳树,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物资的匮乏。最后两句“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则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无法传递哀思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时代苦难的深刻洞察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 意思: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不要谈论明媚的春日。
    • 用词:“离乱世”指动荡的时期,“艳阳天”比喻和平美好的时光。
    • 意象:通过对比乱世与艳阳天,突出了时代的苦难。
  2.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 意思:地面寒冷,容易让人想起寒食节,战火频繁,难以禁止烟火。
    • 用词:“地冷”形容环境恶劣,“烽多”指战争频繁。
    • 意象:通过寒食节和战火,展现了战乱中的生活困境。
  3. 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

    • 意思:战场上绽放的花朵仿佛是鲜血染成,驿站旁的柳树像是被用作鞭子。
    • 用词:“战场花是血”比喻战场上死伤惨重,“驿路柳为鞭”形容战乱中物资匮乏。
    • 意象:通过血染的花朵和被用作鞭子的柳树,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
  4.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 意思:荒凉的坟墓与关山相隔,依靠谁来传递纸钱?
    • 用词:“荒垅”指荒凉的坟墓,“关山”比喻阻隔。
    • 意象:通过荒垅和关山,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无法传递哀思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战场花是血”和“驿路柳为鞭”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物资的匮乏。
  • 拟人:“驿路柳为鞭”将柳树拟人化,形容战乱中物资匮乏,连柳树也被利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乱中的景象,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展现了动荡时代的苦难和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战场花、驿路柳、荒垅、关山。
  • 详细解释:
    • 战场花:比喻战场上死伤惨重,鲜血染红花朵。
    • 驿路柳:形容战乱中物资匮乏,连柳树也被利用。
    • 荒垅:荒凉的坟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 关山:比喻阻隔,表达无法传递哀思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战场花是血”比喻什么? A. 战场上死伤惨重 B. 战场上花朵美丽 C. 战场上花朵凋谢 D. 战场上花朵鲜艳

  2. 诗中“驿路柳为鞭”形容什么? A. 战乱中物资匮乏 B. 驿路上柳树茂盛 C. 驿路上柳树被保护 D. 驿路上柳树被砍伐

  3. 诗中“荒垅关山隔”表达什么情感? A. 对和平的渴望 B. 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C. 对战争的厌恶 D. 对物资匮乏的无奈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描绘战乱中的景象,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 王昌龄《出塞》: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李渔《清明前一日》与杜甫《春望》:两首诗都通过描绘战乱中的景象,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 李渔《清明前一日》与王昌龄《出塞》:两首诗都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渔诗集》:收录了李渔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杜甫诗集》:收录了杜甫的诗歌作品,可以与李渔的诗歌进行对比。
  • 《王昌龄诗集》:收录了王昌龄的诗歌作品,可以与李渔的诗歌进行对比。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舒悲 极相思·江头疏雨轻烟 太息四首 其一 掩门 开东园路北至山脚因治路傍隙地杂植花草六首 其五 题斋壁 九月一日未明起坐 望梅 老景 题接待院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王字旁的字 琼州海峡 河梁别 殳字旁的字 褰裳躩步 穷儿乍富 澡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鬯字旁的字 锐气益壮 巠巌 妇人孺子 软钉子 屮字旁的字 寸字旁的字 蠲涤 慺诚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