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出塞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4-27 12:56:06

诗句

四塞黄云接,西征更北征。

饥鹰掠地去,骏马跑空鸣。

出碛河声咽,抱关山势横。

风生闻觱篥,月黑见欃枪。

草际髑髅语,云间猎火明。

旋炊白登路,暗捣黑山营。

鼓角三边肃,熊罴万里行。

提携玉龙起,拟死报明庭。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56:06

原文展示

四塞黄云接,西征更北征。
饥鹰掠地去,骏马跑空鸣。
出碛河声咽,抱关山势横。
风生闻觱篥,月黑见欃枪。
草际髑髅语,云间猎火明。
旋炊白登路,暗捣黑山营。
鼓角三边肃,熊罴万里行。
提携玉龙起,拟死报明庭。

白话文翻译

四面荒凉的边塞上,黄云连接着天边,我们向西出征又北征。饥饿的鹰在地面掠过,骏马在空中嘶鸣。出寒碛时,河水声哽咽,巍峨的关山横亘在眼前。风声中传来觱篥的乐声,月黑时隐约可见长矛。草丛间的髑髅仿佛在诉说,云间的猎火闪烁明亮。转眼间,白登路上的火炊起,黑山营中则是暗自捣蒜。鼓角声齐鸣,三边肃穆,熊罴横行万里。提起玉龙,准备赴死,向明庭报仇。

注释

  • 四塞:指边塞地区,四面环绕。
  • 饥鹰:指饥饿的鹰,象征战争的残酷。
  • 觱篥:一种乐器,古代用于送行或在战场上鼓舞士气。
  • 髑髅:骷髅,象征死亡。
  • 白登路:战场或行军的路线。
  • 黑山营:指军营,可能是敌营。
  • 玉龙:象征宝贵的战士或兵器。

典故解析

  • 月黑见欃枪:可以解读为在黑暗中看见的武器,表现出战争的紧张和危险。
  • 草际髑髅语:暗指战争中的死亡和牺牲,草丛中的骷髅仿佛在诉说战斗的惨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一元,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边塞诗著称。他的诗多描绘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壮,风格豪放。

创作背景

《出塞二首 其二》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边疆战事频繁,诗人以此诗表达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士兵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战争的惨烈,充分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对士兵命运的同情。开头两句以“黄云接”引出边塞的苍凉,接着通过“饥鹰掠地去”与“骏马跑空鸣”的描写,展现了战争带来的饥荒与动荡。诗中“风生闻觱篥,月黑见欃枪”两句,既渲染了战斗的紧迫感,又让人感受到一丝悲凉。后半部分“草际髑髅语,云间猎火明”则通过死亡的意象,反映出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无奈。而“鼓角三边肃,熊罴万里行”再一次强调了战争的严肃性和士兵的坚定。最后一句“提携玉龙起,拟死报明庭”表明了诗人对战斗的决心,体现了为国捐躯的崇高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塞黄云接:描绘了边塞的苍凉景象,黄云暗示着战争的阴霾。
  2. 西征更北征:士兵们不断出征,表现出战争的频繁与激烈。
  3. 饥鹰掠地去:饥饿的鹰象征着战斗带来的灾难。
  4. 骏马跑空鸣:马匹在战斗中的嘶鸣,增添了紧张气氛。
  5. 出碛河声咽:河水声哽咽,暗示着悲伤与死亡。
  6. 抱关山势横:巍峨的关山象征着敌人的阻碍。
  7. 风生闻觱篥:乐器声与风声交织,营造出一种紧张感。
  8. 月黑见欃枪:黑暗中隐约可见武器,象征战争的危险。
  9. 草际髑髅语:草丛中的骷髅仿佛在诉说死亡的故事。
  10. 云间猎火明:猎火闪烁,象征着战斗的希望。
  11. 旋炊白登路:炊烟上升,暗示着士兵们的归属感与团结。
  12. 暗捣黑山营:在黑暗中袭击敌营,表现出战略的隐蔽性。
  13. 鼓角三边肃:鼓角声响起,给人以严肃感。
  14. 熊罴万里行:熊罴意象表达了战争的浩大与艰难。
  15. 提携玉龙起:象征勇士们准备战斗。
  16. 拟死报明庭:士兵们为国捐躯的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鹰、马、骷髅等象征性意象,传达战争的悲惨。
  • 对仗:诗句结构严谨,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草际的骷髅仿佛在说话,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士兵的同情与对战争的思考,突显了为国捐躯的高尚情怀。诗中富有悲壮的情感,展示了士兵们在战争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云:象征战争的阴影与不安定因素。
  • 饥鹰:饥饿与危险的双重象征。
  • 骏马:象征勇气与力量。
  • 髑髅:死亡的象征,警示人们战争的残酷。
  • 月黑:暗示战争的隐蔽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四塞”指的是哪里?

    • A. 城市
    • B. 边塞地区
    • C. 江河湖海
  2. 诗中“饥鹰掠地去”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生活富足
    • B. 战争的危害
    • C. 自然的和谐美好
  3. “草际髑髅语”中的髑髅象征着什么?

    • A. 生机
    • B. 死亡
    • C. 战斗

答案

  1. B. 边塞地区
  2. B. 战争的危害
  3. B. 死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写边塞的辽阔与壮阔,但更注重自然景观的描绘。
  • 高适《燕歌行》:强调士兵的豪情壮志,表现出对战争的积极态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边塞诗选》

这首《出塞二首 其二》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传达了诗人对士兵们的深切同情与敬意,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

相关查询

映山红慢 竹菇用湘瑟词咏石榴韵 映山红慢 孙峙秋伐山天成路功就,寄贺 映山红慢 珍珠令 珥 珍珠令 珥 珍珠令 珍珠 珍珠令 腊月廿一日立春 洛妃怨 绣停针 题陈蘅芳三姊倦绣图 绣停针 呜鹤余音卷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饧枝 议事日程 指空话空 蝇头小楷 包含猬的词语有哪些 涩苦 黍字旁的字 鬯字旁的字 俚率 语笑喧呼 倒八字的字 包含渊的成语 青字旁的字 蕉鹿之梦 排患解纷 胁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儿字旁的字 玉树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