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6:04: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6:04:46
寒食吊之推,端阳悲郢客。如何重九日,不祀陶彭泽?
在寒食节时追悼介之推,端午节时为郢城的客人感到悲伤。为什么重阳节不祭祀陶渊明和彭泽的酒?
赵与楩(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擅长五言诗和七言诗,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
该诗写于清代,正值对古代文化的怀念与反思时期,诗人通过节日的描绘,寄托对古人和传统的思考。
《九日杂咏》通过描绘寒食、端午和重阳节的场景,表达了对传统节日和历史文化的深切思索。诗中提到的“寒食吊之推”,表现了对忠臣介之推的缅怀,体现出对忠诚与品德的推崇。在提到“端阳悲郢客”时,诗人引入了屈原的悲情,进一步深化了节日的情感色彩,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同情。而在最后一句“如何重九日,不祀陶彭泽”,则流露出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质疑人们为何在重阳节不祭祀那些有名的诗人,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切怀念与失落。整首诗在节日的叙述中穿插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反思,情感真挚而深邃。
整首诗通过对传统节日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忠诚、文化和历史的深切怀念,表达了对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漠视的忧虑。
“寒食吊之推”中的“之推”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如何重九日”中,诗人提到的重阳节通常用于纪念什么?
答案:
比较赵与楩的《九日杂咏》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在节日中融入了对历史的思考,赵与楩更侧重于对忠臣的追忆,而杜甫则体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却都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