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8:09: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09:40
作者:王守仁 〔明代〕
类型:古诗词
下田既宜稌,高田亦宜稷。
种蔬须土疏,种蓣须土湿。
寒多不实秀,暑多有螟螣。
去草不厌频,耘禾不厌密。
物理既可玩,化机还默识。
即是参赞功,毋为轻稼穑。
下田适合种植稻谷,高田适合种植小米。
种蔬菜要选择土壤疏松的地方,种植蕨类植物则需要湿润的土壤。
寒冷的天气多了,作物就难以结实,炎热的天气则容易滋生害虫。
除草工作要勤快,不怕频繁,耕作禾苗也要细致。
自然规律是可以研究的,变化的机理也要默默体会。
这正是对农业的参与和贡献,不应小看农务的重要性。
作者介绍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心学”的创立者之一,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内心的道德意识。王守仁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世的儒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创作背景
《观稼》创作于王守仁的晚年,反映了他对农业生产的关注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王守仁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农耕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观稼》是一首富有现实意义的诗,体现了王守仁对农业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诗中通过对庄稼生长环境的细致观察,展现了农耕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王守仁强调了不同作物对环境的需求,指出寒冷和炎热天气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表现出他对农业实践的认真态度。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农业的叙述,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王守仁认为,了解自然的规律是智慧的体现,而勤劳耕作则是对社会的贡献。诗中“毋为轻稼穑”的结尾更是强调了农业的价值和重要性,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农民的辛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诗歌结构工整,节奏感强烈,增强了表达的情感。
主题思想:强调农业的重要性,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倡导尊重劳动和科学耕作的精神。
诗词测试:
《观稼》中的“稌”“稷”分别指什么?
这首诗强调了什么样的耕作态度?
诗中提到的“去草不厌频”反映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