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遇同乡人》

时间: 2025-05-09 13:59:41

诗句

三吴沦浩劫,异地独羁迟。

忽听乡音熟,偏增客路悲。

未遑通款曲,各自诉流离。

烽火犹如此,同归待几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3:59:41

原文展示:

三吴沦浩劫,异地独羁迟。
忽听乡音熟,偏增客路悲。
未遑通款曲,各自诉流离。
烽火犹如此,同归待几时。

白话文翻译:

三吴地区遭遇了大劫难,我身在异乡,感到孤独迟缓。
忽然听见熟悉的乡音,反而更加增添了我在旅途中的悲伤。
我们没有时间互相交流,各自诉说着流离失所的苦楚。
烽火依然如此,何时才能一同回归故乡?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吴:指吴地,即现在的江苏、浙江一带。
  • 浩劫:大灾难,严重的劫难。
  • 羁迟:羁留,滞留,形容无法返回的状态。
  • 乡音:家乡的方言或声音。
  • 增客路悲:增加了旅途中的悲伤。
  • 未遑:来不及。
  • 通款曲:互相问候交流。
  • 诉流离:倾诉自己漂泊不定的状态。
  • 烽火:象征战争或动乱。

典故解析:

  • 烽火:古时用以传递战争消息的信号,象征着战乱和动荡的局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武祥,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对家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关切,风格沉郁。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身处异乡,深感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无奈,表现了游子在战乱中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遇同乡人》以简洁而深刻的笔调,描绘了诗人在异乡偶遇乡人时的复杂情感。全诗四句,前两句描绘了诗人身处动乱之中的孤独与悲伤,三吴沦陷的背景让他感到身心俱疲,异乡的环境使他更加思念故土。第三句则是对彼此诉说流离苦楚的无奈,虽相识却没有时间深入交流,反映出战乱带来的隔阂和无奈。最后一句“烽火犹如此,同归待几时”,表达出对未来的渴望与无奈,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战乱结束、重聚的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突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动乱社会的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吴沦浩劫:揭示了历史背景,表达了对家乡沦陷的哀痛。
  2. 异地独羁迟:强调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3. 忽听乡音熟:乡音的出现引发了强烈的思乡情绪。
  4. 偏增客路悲:乡音反而加重了游子的悲伤。
  5. 未遑通款曲:表明战乱中人们不能进行深入交流。
  6. 各自诉流离:每个人都在诉说自己的流离失所。
  7. 烽火犹如此:形象地描绘了依旧战乱的现状。
  8. 同归待几时:对未来重聚的渴望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未遑通款曲,各自诉流离”,形成了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烽火象征着战争和动乱,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在战乱中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流离失所的无奈以及对和平重聚的渴望,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家国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乡音:象征乡土情怀,反映对家乡的依恋。
  • 烽火:象征战争,传达出对时局的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三吴”是指哪里? a) 河北
    b) 江苏、浙江
    c) 四川

  2. “未遑通款曲”中的“未遑”如何理解? a) 没有时间
    b) 没有机会
    c) 没有能力

  3. 诗中提到的“烽火”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战争
    c) 旅行

答案:

  1. b) 江苏、浙江
  2. a) 没有时间
  3. b) 战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对比《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遇同乡人》更强调了因战乱而带来的无奈与孤独,而《静夜思》则是对月光的感叹与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媒问嫠 步瀛桥乐章 吴鸿业百蝶图题词 题张公洞 送人归村居 同贻叟夜坐 赠周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干结尾的成语 衣不曳地 走字旁的字 远害全身 夕字旁的字 酉字旁的字 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包含见的词语有哪些 黑风孽海 柔远怀来 散闷消愁 包含平的成语 中坛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扯首 宝盖头的字 雨子 攘权夺利 米字旁的字 水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