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6 22:38: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6 22:38:44
桑田沧海事沈沈,
慨慷谁能论今古?
刖足卞和因献玉,
然脐董卓岂无金?
虽求知己终难合,
差立功名错用心。
老子胸中颇明白,
只怜华发不胜簪。
桑田变成沧海,世事如梦般沉重,
谁能畅谈今古的兴亡?
卞和因献玉而被刖足,
董卓虽有金器,难道就没有痛苦?
虽然我寻求知己,却终究难以相合,
立功名的心思,反而错失了机会。
老子心中明白一切,
唯有可怜华发不胜簪。
王冕,元代诗人,字仲明,号白云山人,浙江人。其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且常反映对社会政治的思考。
该诗创作于元代,时值社会动荡,作者借古喻今,表达对人心变迁与功名利禄的思考,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慨。
王冕的《偶成》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诗作。全诗通过对比古今,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的变迁。开篇以“桑田沧海事沈沈”点明了时间的无情与事物的变化,给读者一种沉重的历史感。接着,通过卞和与董卓的比喻,表现了忠诚与贪婪的矛盾,揭示出在历史长河中,人们的命运往往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虽求知己终难合”这句,流露出诗人对知己难求的无奈与失落,反映出一种孤独的心境。而最后两句“老子胸中颇明白,只怜华发不胜簪”则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虽然对世事有了透彻的理解,却因年华已逝而感到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引发读者思考人生意义与价值。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现了对知己难求和功名利禄的反思,以及对年华流逝的无奈。
诗中“桑田沧海”比喻什么?
卞和因为什么而被刖足?
“老子胸中颇明白”表达了什么情感?
王冕的《偶成》与李白的《将进酒》均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王冕更侧重于历史与人性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与洒脱。两者在风格与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