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7:0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7:08:26
闻道淮南事可悲,其鱼万姓叹流离。
天心未必无生意,地势居然似漏卮。
孰访画区寻禹迹,须知洪水在尧时。
广陵八月观涛处,惆怅难歌七发辞。
听说淮南的事情非常悲惨,那里的鱼让万千百姓都感到流离失所。
上天的心意未必真的没有生机,而地势却像个漏斗一样。
谁去那画区寻找大禹的足迹,难道不知道洪水已经发生在尧的时代?
在广陵的八月,我在观涛的地方,感到惆怅,难以吟唱七发的辞章。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法良,清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其作品常关注社会民生,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水灾频发的时期,法良通过描绘灾难背景,表达对民生困苦的同情与忧虑。
本诗通过对淮南水灾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感慨。首句“闻道淮南事可悲”直接引入主题,诗人通过“其鱼万姓叹流离”展现了水灾对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暗示了社会的悲剧。接下来的“天心未必无生意,地势居然似漏卮”则引发了对自然与人事的思考,虽然上天的意图可能并不绝望,但地理环境的恶劣却让人感到无奈。
“孰访画区寻禹迹”一句,诗人以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来反衬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古代治水英雄事迹的追思与对现状的不满。最后两句“广陵八月观涛处,惆怅难歌七发辞”则展现了诗人自己在面对灾难时的无奈与惆怅,虽然身处美丽的自然景观,却因心中的忧愁而无法吟唱。
整首诗情感深邃,透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折射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展现了诗人的仁爱之心与对社会的关切。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水灾的同情与忧虑,透过历史与现实的交叠,展现了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与坚韧,同时也蕴含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孰访画区寻禹迹”中提到的“禹”是谁?
诗中提到的“漏卮”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法良的《有感》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但法良更侧重于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杜甫则关注国家的动乱与民生困苦。法良通过历史典故引入反思,而杜甫则直接以身边的景象引发感慨,风格各异却情感相通。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