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赠梁公》

时间: 2025-05-16 20:02:46

诗句

我欲图世乐,斯乐难可常。

位大招讥嫌,禄极生祸殃。

圣莫若周公,忠岂逾霍光。

成王已兴诮,宣帝如负芒。

范蠡何智哉,单舟戒轻装。

疏广岂不怀,策杖还故乡。

朱门虽足悦,赤族亦可伤。

履霜成坚冰,知足胜不祥。

我今穷家子,自言此见长。

功成皆能退,在昔谁灭亡。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6 20:02:46

赠梁公

原文展示

我欲图世乐,斯乐难可常。
位大招讥嫌,禄极生祸殃。
圣莫若周公,忠岂逾霍光。
成王已兴诮,宣帝如负芒。
范蠡何智哉,单舟戒轻装。
疏广岂不怀,策杖还故乡。
朱门虽足悦,赤族亦可伤。
履霜成坚冰,知足胜不祥。
我今穷家子,自言此见长。
功成皆能退,在昔谁灭亡。

白话文翻译

我想追求世俗的快乐,但这样的快乐难以长久。地位高了容易招来讥讽,财富极多则会引发祸端。圣人中没有比周公更伟大的,忠诚又岂能超越霍光?成王已经遭到讥讽,宣帝则像是负了芒刺。范蠡真是聪明,独自一舟轻装上路。宽广的胸怀难道就不怀念?我拄着杖子回到故乡。朱门虽然令人愉悦,但也可能伤害到赤族。走在霜上就会变成坚冰,知足常乐才是避免不幸的道理。我如今是个穷家子,然而我认为这是一种长处。功成之人都能隐退,过去谁又不是灭亡?

注释

  • 朱门:指的是豪门大户,象征富贵。
  • 赤族:指的是贫寒的人,或底层民众,象征社会的弱势群体。
  • 霍光:汉朝的大臣,以忠诚著称。
  • 范蠡:春秋时期的智者,因帮助越王勾践复国而闻名。
  • 履霜成坚冰:比喻小心谨慎,防范于未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绩,唐代诗人,字仲舒,世称王仲舒,生于唐朝初年,曾任官职,但因不满朝政而辞官归乡。他的诗风清新高远,常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王绩隐退后的生活,反映了他对世俗名利的看法,以及对隐居生活的追求。诗中通过历史人物的例子,强调了权力和财富的危险。

诗歌鉴赏

这首《赠梁公》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王绩对名利的深刻思考与个人的哲学观。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不仅构成了诗的背景,也为诗的主题提供了丰富的内涵。王绩通过周公与霍光的对比,反映了忠诚与权力之间微妙的关系,揭示出即使在权力中心,忠诚也难以使人免于讥讽。诗中“朱门虽足悦,赤族亦可伤”一语,体现了对社会的不平等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沉郁而又清醒的,诗人通过个人的经历,表达出对世俗快乐的质疑,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反复提到的“知足”思想,提醒人们在追求名利时应保持理智,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我满足的重要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我欲图世乐,斯乐难可常: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快乐的追求,但意识到这种快乐难以持久。
    • 位大招讥嫌,禄极生祸殃:提醒人们高位容易招致非议,财富过多则会引发灾祸。
    • 圣莫若周公,忠岂逾霍光:以历史人物作为例证,强调忠诚的重要性。
    • 成王已兴诮,宣帝如负芒:暗指历史的悲剧,权力中心也难逃讥讽。
    • 范蠡何智哉,单舟戒轻装:赞美范蠡的智慧,强调轻装上路的哲学。
    • 疏广岂不怀,策杖还故乡:表示对故乡的怀念和归属感。
    • 朱门虽足悦,赤族亦可伤:揭示富贵与贫困的对立,呼唤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 履霜成坚冰,知足胜不祥:告诫人们要谨慎行事,知足常乐才能避免不幸。
    • 我今穷家子,自言此见长:自我调侃,认为贫困也是一种长处。
    • 功成皆能退,在昔谁灭亡:反思历史,强调功成名就后隐退的重要性。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历史人物的对比,突显权力与忠诚的矛盾。
    • 象征:通过“朱门”和“赤族”象征社会的两极,反映人们对社会的不平等的关注。
  •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权力与财富的警惕,主张“知足”与隐退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 朱门:象征富贵与权力,但也暗示着社会的阶层分化。
  • 赤族:象征社会底层,提醒人们关注弱势群体。
  • 霜与冰:象征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警示人们要小心谨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王绩生活在什么时期?
    • A. 汉代
    • B. 唐代
    • C. 宋代
  2. “朱门虽足悦,赤族亦可伤”中“朱门”象征什么?
    • A. 贫穷
    • B. 富贵
    • C. 忍耐
  3. 诗中提到的“知足”思想强调什么?
    • A. 追求财富
    • B. 警惕危险
    • C. 内心满足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表达。
  • 《赠友人》:李白的友谊与人生哲学。

诗词对比

  • 王绩的《赠梁公》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王绩更关注世俗名利的警惕,而陶渊明则更强调自然与宁静。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王绩生平与作品研究》
  3.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李子永惠道中诗卷 次韵子云途中见寄 夜雪 其一 叶少保挽词六首 其一 武昌春色 跋北齐校书图 次韵子云中秋见寄二首 晓霁再用前韵二首 醉落魄/一斛珠 其一 乙未自寿 点绛唇 十月桃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极重不反 悬繁体字怎么写?悬字繁体书写详解_汉字繁体学习 癶字旁的字 旷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不遑宁处 门字框的字 邑字旁的字 饿开头的成语 一个皮一个页读什么字_一个皮一个页的拼音与写法详解 石字旁的字 包含羐的词语有哪些 二字旁的字 敢勇当先 提调 教无常师 苗字旁的汉字有哪些_苗字旁的字 雁开头的成语 二人同心 山溜穿石 两点水偏旁汉字大全_两点水常用字详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