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5:33: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5:33:34
乍读廑庐词,如入山阴路。
骇绿纷红总是愁,多少风和雨。
苕霅寄深情,诗画联鸳侣。
雁柱时闻变徵声,化作天风去。
初次读到《廑庐词》,就像走进了山阴的道路。
那满眼的绿色和红色都是愁苦,经历了多少风雨的洗礼。
苕霅寄托了深厚的情感,诗画中成对的鸳鸯相伴。
不时听到雁阵发出的悲鸣,化作了天边的风吹散而去。
喻蘅,近代诗人,生于清末,经历了多次社会变革。她的作品常通过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象表达个人的情怀与思考。其诗风格多为清新而雅致,常用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卜算子·二首》创作于2000年春,时值社会变迁之际,作者通过对郑君遗作的吟咏,反映了对友人情谊的怀念与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这首《卜算子》在结构上采用了典型的词格式,字数不多却意蕴深远。开篇“乍读廑庐词,如入山阴路”,极具画面感和代入感,仿佛读者在瞬间被带入一个幽静的自然环境中,山阴的幽静与廑庐的意境交织,形成一种浓厚的诗意氛围。
接下来的“骇绿纷红总是愁,多少风和雨”,则一转而为对现实的感慨,色彩的丰富与愁苦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生活中的复杂与无奈。而“苕霅寄深情,诗画联鸳侣”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诗歌与画作的结合更是体现了文化的交融。
末尾“雁柱时闻变徵声,化作天风去”则通过雁的哀鸣,引发对离别与时光流逝的思考,象征着过往的不再与未来的未知,整首词在感伤中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哲思,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结合个人情感的寄托,表现了对友人及过去岁月的深切怀念,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感慨,主题在于对美好与哀愁的融合与反思。
乍读《廑庐词》让人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
“骇绿纷红”中的“骇”字表现了什么含义?
“雁柱时闻变徵声”中的“变徵声”指的是什么?
对比喻蘅的《卜算子·二首》和李白的《庐山谣》,两者均通过自然景物表现情感,但喻蘅更侧重于对友谊的怀念和生活的感慨,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人生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