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56: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56:33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曾子的身体生病,乐正子春坐在他的床下,曾元和曾申坐在他的脚边,一个童子在角落里坐着,手里拿着蜡烛。童子说:“这是大夫的卧榻吗?”子春说:“住口!”曾子听见了,惊愕地说:“这是大夫的卧榻吗?”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赠与我的,我尚未能够更换。”曾元起身想要更换卧榻。曾元说:“老师的病已经很重,不能更换。”幸好到了早晨,请求尊重地更换。曾子说:“你对我的爱不如那件东西。君子以德爱人,小人以姑息爱人。我又何求呢?我只求能够正直地死去。”于是他被扶起来更换了卧榻,刚刚躺下便去世了。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代表着儒家思想中对道德和仁爱的追求。在文中提到的“季孙”是当时的一个权贵,代表着富贵和权力。
作者为佚名,生活在先秦时期,具体背景不详。该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
此诗写于曾子病重之际,表达了他对物质的淡泊以及对道德的重视。通过对话形式,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及价值观。
《曾子易箦》不仅是对曾子身体状况的描述,更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与爱人之道的哲学思考。曾子在生死面前表现出的淡然,显示了他对物质的无所谓和对德行的追求。他认为君子的爱人是基于德行,而小人则是出于表面的关心和姑息。文本通过童子的提问和曾子的回答,反映出两者在爱与德之间的对立。曾子的最终选择是以“正直”面对死亡,显示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明了,却富含哲学思考,让人深思。
整首诗强调了对道德的追求和对物质的淡泊,表现出儒家思想中真正的仁爱和自我牺牲。
曾子在病重时,周围哪些人陪伴他?
童子对曾子的卧榻提出了什么样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