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3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37:16
剔银灯 咏灯花
作者: 董元恺 〔清代〕
绣阁深沉人静。
仗一点兰膏凝。
滟滟玉缸,垂垂金蕊,
似与枝头开竞。
芳心不定。
却笑把灯花厮并。
昨夜妆台辉映。
空倚熏篝潜等。
牙蒜凄清,莲筹寂寞,
耽误银屏漏水。
从今思省。
再不向灯花侥幸。
在绣满花纹的阁楼中,幽深而静谧。
只依靠一丝兰膏的微光。
玉石般的灯光闪烁,金色的灯花轻轻垂下,
似乎与树头的花争妍斗艳。
我的心情不稳定,
却只能笑着与灯花相依。
昨夜的妆台在灯光下辉映,
我静静地倚靠着熏香的篝火等待。
牙蒜般的光线凄清,莲花的筹码寂寞,
错过了银屏的滴水。
从今往后我将反省,
不再向灯花寄予侥幸的希望。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董元恺,清代诗人,以词清丽见称,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他的作品中常蕴含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创作背景:
《剔银灯 咏灯花》作于一个静谧的夜晚,诗人通过灯花描绘出一种孤独与思索的氛围,反映了他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这首《剔银灯 咏灯花》通过描绘灯花的美丽与静谧,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诗人在绣阁中,微弱的灯光照耀着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诗中的“芳心不定”表达了内心的动荡与不安,而“却笑把灯花厮并”则透露出一种自我安慰与妥协。灯花的美丽似乎是短暂的,象征着生命中的美好瞬间,然而这些瞬间却常常伴随着孤独与等待。
“昨夜妆台辉映,空倚熏篝潜等”一句,通过对妆台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熏香的篝火虽有暖意,却无法驱散内心的清冷。最后一句“再不向灯花侥幸”则是对未来的警醒,表明诗人决心不再对短暂的美好寄予过多的希望,反映出一种成熟与理性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短暂美好的珍惜与对孤独的思考,诗人通过灯花这一意象反映出对人生、时间流逝的思索与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剔银灯》的作者是谁?
诗中“芳心不定”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诗人对灯花的态度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月下独酌》相比,两者都在描绘夜晚的孤独情境,但董元恺的《剔银灯》更多地侧重于内心的思考与情感的细腻,而李白则展现了豪放与洒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