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40: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40:36
登华山三首 其三
作者: 高孝本 〔清代〕
直到神仙窟,阴阴紫翠浓。
希夷云际卧,毛女树边逢。
二十八潭水,五千馀仞峰。
烟霞都踏遍,欲跨两茅龙。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华山游览时的所见所感。首先,他来到神仙的居所,那里阴阴的树木、浓郁的紫色与翠色交织在一起;接着,他描述了在云端悠然自卧的情景,偶遇了毛女树。接着提到二十八潭的清水和五千多仞的高峰,最后,他感叹自己已经游览遍了烟霞之地,想要跨越那两座茅草屋的龙。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高孝本,清代诗人,以其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他崇尚自然,常常在诗中融入道教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游览华山期间,华山作为名山,常吸引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吟咏。通过自然景观,作者表达了对美的感受和对神秘文化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与向往。开篇即以“神仙窟”引入,暗示了人们对自然界中超凡脱俗存在的渴望。接下来的“阴阴紫翠浓”则生动地描绘了山林的幽静与美丽,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转而提到的“希夷云际卧”,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气质,似乎在云端随意地休憩,心灵得到了升华。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二十八潭水,五千馀仞峰”,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和深邃。数字的运用让景象更为具体,给人以震撼之感。而“烟霞都踏遍,欲跨两茅龙”一句,表达了作者游览的满足与追求更高境界的执着。整体来看,诗歌不仅描绘了华山的自然景色,还抒发了作者对自由与超脱的渴望,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合一的哲学思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华山的美丽与神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超脱的向往,传达了诗人追求精神升华的思想。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神仙窟”主要指什么?
A. 一种居住方式
B. 神仙的居所
C. 人间的洞穴
“二十八潭水”中的“二十八”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水的清澈
B. 具体的数量
C. 诗人的游历经历
诗中“毛女树”最可能与哪种文化相关?
A. 道教文化
B. 佛教文化
C. 儒家文化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