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月中行/月宫春 怨恨》

时间: 2025-05-07 12:20:05

诗句

蜀丝趁日染乾红。

微暖面脂融。

博山细篆霭房栊。

静看打窗虫。

愁多胆怯疑虚幕,声不断、暮景疏钟。

团团四壁小屏风。

啼尽梦魂中。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2:20:05

原文展示:

月中行/月宫春 怨恨

蜀丝趁日染乾红。
微暖面脂融。
博山细篆霭房栊。
静看打窗虫。
愁多胆怯疑虚幕,
声不断暮景疏钟。
团团四壁小屏风。
啼尽梦魂中。


白话文翻译:

在阳光下,蜀地的丝绸被染成鲜红色。
温暖的面色如同融化的脂粉。
博山的细篆在房间里缭绕出一层薄雾。
我静静地看着窗外的虫子。
愁苦使我胆怯,仿佛怀疑这虚幻的帐幕,
暮色中,钟声疏落不断。
四周围绕着小屏风,
我在梦中啼哭,无法自已。


注释:

字词注释:

  • 蜀丝:指的是四川出产的丝绸,因其质地优良而闻名。
  • 微暖:形容温暖的感觉。
  • 面脂:指化妆品,用于描绘女子的面容。
  • 博山:一种香料,常用来熏香或装饰,象征着优雅和宁静。
  • 打窗虫:窗外的虫鸣,增添了诗的静谧氛围。
  • 虚幕:指帐幕,象征着现实与梦幻之间的界限。
  • 疏钟:指钟声稀疏,传递出一种孤寂感。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蜀丝”、“博山”等元素在古代文人诗词中常用来象征优雅与情感的细腻,代表着一种生活的品位与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江苏镇江人,北宋词人,擅长小令,作品风格细腻典雅,常以清丽的词句描绘情感和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月中行》或《月宫春 怨恨》创作于南宋时期,背景为周邦彦生活的时代,正值士人阶层对生活的追求与感情表达逐渐细腻与多样化的时期。诗中表达了对温暖与孤寂交织的复杂情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体察。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精致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开头几句用“蜀丝趁日染乾红”描绘出温暖而鲜艳的画面,表达了春日的美好与生机,接着以“微暖面脂融”引出内心的温柔与脆弱。诗中通过“博山细篆霭房栊”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而雅致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香气与梦幻的空间。

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中出现了“愁多胆怯疑虚幕”,将内心的纠结与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最后以“啼尽梦魂中”收尾,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哀愁与思索。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周邦彦精湛的写作技巧,还反映了他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洞察与感悟,表达了对生活中美好与愁苦的双重体会,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蜀丝趁日染乾红。
    景象描绘,蜀地的丝绸在阳光下显得鲜艳,暗示生活的美好。

  2. 微暖面脂融。
    温暖的阳光使得女子的面色如同融化的脂粉,传递出柔美与温情。

  3. 博山细篆霭房栊。
    博山香气弥漫,房间内充满了优雅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生活品位的追求。

  4. 静看打窗虫。
    诗人静静地观察窗外的虫鸣,增加了诗的宁静感。

  5. 愁多胆怯疑虚幕,
    愁苦充斥心头,使人心生疑虑,隐含着对现实的无奈。

  6. 声不断暮景疏钟。
    暮色的钟声稀疏不断,传递出一种孤独与凄凉的感受。

  7. 团团四壁小屏风。
    四周的小屏风环绕,增添了空间的封闭感,更显内心的孤独。

  8. 啼尽梦魂中。
    在梦中啼哭,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无法释怀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微暖面脂融”,通过比喻增强了情感的细腻感。
  • 拟人:虫鸣似乎在与诗人对话,增强了意境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句对仗工整,增添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生活的感慨,也有对孤独与愁苦的深刻体悟,展现了生活中的温暖与悲伤交织的美丽画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蜀丝:象征着生活的奢华与美好。
  • 博山:象征着宁静与优雅的生活。
  • 窗虫:象征着自然与静谧,反映内心的孤独。
  • 虚幕:象征着梦境与现实之间的界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周邦彦
    C. 杜甫
    D. 苏轼

  2. “微暖面脂融”中的“脂”指的是? A. 食物
    B. 化妆品
    C. 油脂
    D. 颜料

  3. 诗中提到的“博山”意指? A. 一种山脉
    B. 一种香料
    C. 一种植物
    D. 一种器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温庭筠《一剪梅》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与内心孤独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情感的深刻。
  • 苏轼的《水调歌头》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尽管主题不同,但都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粗略解读: 这几首诗都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反映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对内心情感的共同追求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周邦彦诗词集》
  • 《古代诗词解析与鉴赏》

相关查询

江上秋怀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述怀 折桂令·想人生最苦别离 发后渚 德佑二年岁旦·其二 苦雪四首·其三 塞下曲 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 南池 再宿武关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察察为明 俊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紫芝眉宇 血字旁的字 息肩之地 见异思迁 遥视 狱曹 跌破 风尘之言 包含荦的词语有哪些 見字旁的字 牍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糹字旁的字 谨慎小心 紫殿 片字旁的字 示字旁的字 唱结尾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