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禹寺》

时间: 2025-05-01 03:37:38

诗句

暮春之初光景奇,湖平山远最宜诗。

尚余一恨无人会,不见蝉声满寺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37:38

原文展示:

禹寺
作者: 陆游 〔宋代〕

暮春之初光景奇,
湖平山远最宜诗。
尚余一恨无人会,
不见蝉声满寺时。

白话文翻译:

初夏的暮春时节,风光奇特,湖面平静,远山如黛,正是吟诗的好时光。心中仍有一丝遗憾,难以找到人共鸣,只有在这寺庙中,听不到蝉声的回响。

注释:

  • 暮春:指春季的末尾,通常是四月末到五月初。
  • 光景奇:风景奇特,形容自然景色美丽。
  • 湖平山远:湖面平静,远山如黛,描绘出宁静的自然景象。
  • 尚余一恨:心中仍有一丝遗憾。
  • 无人会:没有人能够理解或共鸣。
  • 不见蝉声满寺时:在寺庙中听不到蝉鸣的声音,暗示寂寞和孤独。

典故解析:

“蝉声”在古诗中常常被用来象征夏日的到来和生命的繁荣。在此诗中,蝉声的缺失不仅体现了环境的宁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遗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志士,其诗风豪放而情感丰富,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陆游晚年,他在此时身处一处风景优美的寺庙,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却因孤独与未能找到知音而感到遗憾,正是对其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诗歌鉴赏:

《禹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友人缺失的惋惜。诗的开篇以“暮春之初光景奇”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美丽的自然氛围。湖面如镜,远山如黛,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画面,正是诗人所向往的状态。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写道“尚余一恨无人会”,这句表达了深刻的孤独感,尽管身处美景之中,但缺乏可以与之分享的知音,让人倍感失落。

最后一句“不见蝉声满寺时”则在音响上形成了对比,蝉声的缺失不仅是夏天来临的象征,更是诗人心灵深处的孤寂。在这首诗中,陆游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巧妙结合,体现了他对友谊的渴望与对生命的思考,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的美感,也有情感的深度,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暮春之初光景奇:描绘了初夏来临时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欣赏。
  2. 湖平山远最宜诗:湖面平静、远山如黛,是吟诗作对的最佳时机。
  3. 尚余一恨无人会:内心的遗憾,无法找到可以分享这些美景的人。
  4. 不见蝉声满寺时:在寺庙中听不到蝉鸣,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湖平山远”,通过对比增强了自然美的表现。
  • 意象:蝉声、湖面、远山等意象交织,形成了丰富的画面感。
  • 比喻与拟人:通过自然景物传达情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摹,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展现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生命孤独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宁静与美好。
  • :代表远方的理想与心灵的寄托。
  • 蝉声:象征夏天的生机与热烈,缺失则暗示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湖平山远”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城市的喧闹
    • B. 自然的宁静
    • C. 人际的交往
  2. 诗人对“蝉声”的缺失有何感受?

    • A. 忧伤与孤独
    • B. 快乐与满足
    • C. 无所谓
  3. “尚余一恨无人会”中的“恨”指的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恨
    • B. 对友人的思念
    • C. 对生活的不满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同样描绘了山水的美景与诗人的内心情感,但他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陆游的《禹寺》则通过对孤独的描绘,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词解读》
  • 《古典诗词赏析》

相关查询

送柳使君赴袁州 客舍喜郑三见寄 温汤客舍 狱中闻收东京有赦 罪所上御史惟则 过裴舍人故居 送惠法师游天台,因怀智大师故居 汉阳献李相公 喜朱拾遗承恩拜命赴任上都 三月李明府后亭泛舟(一作皇甫冉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金鸦 富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孜孜矻矻 穷鲠 甘字旁的字 瞻开头的成语 文字旁的字 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而字旁的字 虎穴得子 程序控制 威厌 真心实意 隈刀避箭 人字头的字 乚字旁的字 从令如流 堪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