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18: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18:29
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这首诗描绘了长城边疆的荒凉与悲壮。北方的风声凄厉,河面已经结冰。浩瀚的沙海波涛汹涌,阴山上千里白雪皑皑。边关的烽火高高耸立,山峦层层叠叠,飘扬着高亢的军号。旗帜在风中摇曳,骑兵在长城旁饮马。寒沙覆盖了骑马的痕迹,北风凛冽,打断了边境的宁静。胡人的尘埃在玉塞清晰可见,羌笛的音韵如金钲般悦耳。荒漠中戈戟停止,马车与行人振动着原野和沟壑。都尉在龙堆驻防,将军则返回马邑。挥手指挥,氛围逐渐平静,立下功名的纪石屹立。荒凉的边疆,一身戎装,凯歌在灵台上回荡。
李世民(598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名世民,后世称为唐太宗。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擅长诗文,尤其是在边塞诗方面表现突出。
《饮马长城窟行》创作于李世民统治时期,当时国家稳定,边疆问题依然突出。诗中反映了边塞的自然环境和军事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关心与对边疆将士的赞美。
《饮马长城窟行》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展现了李世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对北疆的深切关注。诗的开篇以“塞外悲风切”引入,直接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接着,诗人通过对交河冰结、瀚海波涛、阴山雪景的描绘,勾勒出一幅苍凉壮阔的边塞画面。
在中间部分,诗人通过对“迥戍危烽火”和“层峦引高节”的描写,展现出士兵在边防驻守的艰辛与责任。随后“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一联,描绘出骑兵在长城旁饮马的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军旅生活的情景,音乐感强烈,带有一种豪情与壮志。
后面的几联则转向更深层的哲思,表达了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特别是“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将战争的残酷与边疆文化的悠扬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边疆民族的包容和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也有对历史与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是李世民诗歌中的一颗明珠。
整首诗表现了对边疆将士的赞美,展现了边防生活的艰辛与壮丽,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历史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对自然的描绘与对军事生活的细腻观察,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疆域的热爱与责任感。
诗中“塞外悲风切”描绘的是哪种情感?
A. 欢乐
B. 悲凉
C. 宁静
D. 兴奋
“饮马出长城”描述了什么场景?
A. 战斗场面
B. 休息时刻
C. 行军过程
D. 逃跑情景
诗中提到的“胡尘”指的是什么?
A. 雪
B. 战争
C. 边境的尘土
D. 沙子
答案:
王之涣《登鹳雀楼》与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行》均描绘了边塞的壮丽,但前者更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而后者则着重于边防军人的艰苦及历史的思考。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有着不同的侧重,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