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效赵学士体成口号十章献开府太师》

时间: 2025-07-28 09:48:28

诗句

洛阳风俗重繁华,荷担樵夫亦戴花。

贪看二公同宴会,游人昏黑忘还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09:48:28

原文展示:

洛阳风俗重繁华,
荷担樵夫亦戴花。
贪看二公同宴会,
游人昏黑忘还家。

白话文翻译:

洛阳的风俗非常繁华,
就连挑着柴的樵夫也头戴花朵。
贪恋着二位公子的宴会,
游人们在夜色中迷失了方向,忘了回家。

注释:

  • 洛阳: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繁华。
  • 樵夫:指挑水或砍柴的人。
  • 二公:指的是两位身份显赫的人物,可能是指官员或名士。
  • 昏黑:夜色渐浓,天色变暗。
  • 忘还家:忘记回家,形容游玩到沉迷的程度。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二公”可能指代当时社会中的名士或官员,表示他们的宴会吸引了众多游人。诗中反映了当时洛阳繁华的社会风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历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强调历史的教训和教育意义,作品风格简练明快。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反映了洛阳繁华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人们对富贵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名士聚会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洛阳繁华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气息。诗的开头提到“洛阳风俗重繁华”,直接指出了洛阳的繁荣景象,接着用“荷担樵夫亦戴花”来描写普通百姓也参与到这种繁华中,显示了社会的富裕与活力。接下来的“贪看二公同宴会”则反映了人们对名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宴会的沉迷,而最后一句“游人昏黑忘还家”更是突显了这种沉迷的后果,暗示了在繁华背后,个人的迷失与疏离。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鲜明的意象,传达了对繁华生活的热爱,同时也隐含着对人们迷失自我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洛阳风俗重繁华:表明洛阳的繁华是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荷担樵夫亦戴花: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也充满了欢庆的元素,象征着社会的富裕。
  3. 贪看二公同宴会:体现了对名士的崇拜与向往,宴会是社交生活的中心。
  4. 游人昏黑忘还家:揭示了人们在享乐中迷失自我,忘却了归家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对称的结构,如“荷担樵夫”、“二公同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樵夫戴花的形象比作繁华生活的一部分,传达了生活的多彩。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对繁华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在享乐与迷失之间的矛盾,暗示了繁华背后的孤独和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洛阳:象征繁华与历史。
  • 樵夫:普通人的生活。
  • :美好、富裕的象征。
  • 宴会:社交与名士生活的体现。
  • 昏黑:迷失、夜晚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荷担樵夫亦戴花”中的“樵夫”指的是什么? a. 农民
    b. 砍柴的人
    c. 商人

  2. 诗中“游人昏黑忘还家”反映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迷失
    c.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二公”应该指什么? a. 两位普通人
    b. 两位名士或官员
    c. 两位商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繁华的景象和人生的迷茫。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困境。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此诗在主题上都涉及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李白更强调豪放与洒脱,而司马光则更关注于社会的繁华与个人的迷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司马光《资治通鉴》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吴江有三高祠谓鸱夷子皮步兵校尉角里先生也 夜闻雨声赋古风时赵使君祈雨之翌日也 即事 长沙道中 十一月十三日宿东林是日小雨不见庐山戏留绝 义荣见示禅月山居诗盥读数过六根洒然但余素 和李端明题灵峰 白居易有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之句用其韵为秋思十首 其六 至夜予编集经史专音 闲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缶字旁的字 面幂 抵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隐掩 传闻异辞 禾字旁的字 怵目惊心 土馒头 羽字旁的字 八抬大轿 麦字旁的字 匕字旁的字 大厦 遒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一言陷人 进退两难 追书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