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2:05: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2:05:21
秋虫
蝉哀落日恰才收,
蛩怨黄昏正未休。
催得世人头摠白,
不知替得二虫愁。
这首诗描绘了黄昏时分,蝉的哀鸣和蟋蟀的怨声。蝉在落日时分哀伤地鸣叫,蟋蟀在黄昏时分也未曾停歇。这两种虫子让世人感到悲伤,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它们的愁苦。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虫鸣的描写,折射出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传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对自然的敏感。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擅长于诗、文、词等多种文学形式。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自然界的生物来反映人们的内心情感,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秋虫》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蝉和蟋蟀的描写,传达了对生命、时间流逝以及人类情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两句通过“蝉哀落日”和“蛩怨黄昏”展现了秋天黄昏的景象,给人一种凄凉、空旷的感觉。蝉的哀鸣和蟋蟀的怨声不仅是自然界的声音,也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接下来的两句则将视角转向“世人”,强调了人类对自然景象的感受和反应。诗人用“催得世人头摠白”来形容人们的悲愁,仿佛是在说,秋虫的哀怨不仅影响着它们自身,也渗透到人类的心灵深处。这种情感的共鸣,体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联系,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感含蓄而深刻,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寂寥与思考的厚重。它不仅是一首关于秋虫的诗,更是对生命、时间流逝和人类情感的深刻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虫的哀鸣,传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蝉哀落日恰才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悲伤
C. 愤怒
“催得世人头摠白”中的“头摠白”指的是什么?
A. 年轻
B. 白发
C. 健康
诗中提到的两种虫子是什么?
A. 蝉和蛐蛐
B. 蝉和蟋蟀
C. 蟋蟀和蚂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杨万里的《秋虫》更注重自然界的声音与人类情感的共鸣,李白则更倾向于个人的孤独与高远的理想。两者虽然题材不同,但都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