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19:4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19:41:15
同治初元出塞,文襄座上横刀。
当时掾属半金貂。最数东亭年少。
五载纛牙开府,几时笳鼓归朝。
崆峒长剑倚天高。惆怅玉关人老。
这首诗写于同治初年,诗人出塞时,文襄坐在高座上威风凛凛,手握利刃。当时的官员们有的身披金貂,最年轻的则是东亭的年轻人。五年后,诗人终于开府掌权,不知道何时才能听到笳鼓声归朝。崆峒山的长剑直指天空,令人惆怅的是,玉关之地的人已渐渐老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了“玉关”和“崆峒”,反映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追忆与感慨。玉关常作为边境的象征,而崆峒则是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圣地,这里既有地理的背景,也有文化的象征。
作者介绍: 樊增祥,清代诗人,出身于官宦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诗风多表现出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具有较强的个人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同治初年,国家动荡,边塞的生活尤其艰辛。诗人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忆,表达了对国家安宁和个人理想的渴望。
《西江月 其六 得新疆抚部书却寄》是樊增祥在同治年间的作品,表达了他作为一位出征边塞的文人对故乡和理想的思考。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邃。开头两句的“同治初元出塞,文襄座上横刀”,引入了诗人出塞的背景,展示了当时的紧张气氛和文人的豪情。接着通过“当时掾属半金貂”描绘出当时官员的奢华,反衬出诗人自己在边塞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回忆起五年前的开府经历,内心的惆怅渐渐浮现,特别是“几时笳鼓归朝”一句,表达了他对归来的渴望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最后一句“惆怅玉关人老”则是对边关人世沧桑的深刻反思,表现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在抒情上融合了怀旧与悲凉,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感悟。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空灵而深邃的意境,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和时代的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故乡与年轻时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的人生哲学与情感深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文襄”指的是:
A. 一个地名
B. 一位高官
C. 一种乐器
D. 一种花卉
“几时笳鼓归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战争的渴望
B. 对归乡的期盼
C. 对官职的追求
D. 对金钱的欲望
诗中提到的“崆峒”指的是:
A. 一位古人
B. 一座山
C. 一种乐器
D. 一种动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