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5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54:10
作者: 骆宾王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薄宦三河道,自负十馀年。
不应惊若厉,只为直如弦。
坐历山川险,吁嗟陵谷迁。
长吟空抱膝,短翮讵冲天。
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
钓名劳拾紫,隐迹自谈玄。
不学多能圣,徒思鸿宝仙。
斯志良难已,此道岂徒然。
嗟为刀笔吏,耻从绳墨牵。
岐路情虽狎,人伦地本偏。
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
寄言二三子,生死不来旋。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对仕途的失望。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官场上度过的十多年,尽管身处险境,内心却如同一根紧绷的弦般坚持。诗人感叹自己虽然吟唱不已,却无法飞升;灵魂向往大海,却对前方的白云感到渺茫。追逐名利的辛劳只是在无谓地捡拾名利,而他隐居的理想则是自我探求,追求更深的哲理。诗人不愿学习那些多才多艺的圣贤,反而只想追求超凡脱俗的境地。他的理想艰难,却并非徒劳无功;作为一个文书官吏,他对此深感羞愧。尽管人生有许多岔路可走,但人情世故总是偏颇。他告别世俗的纷扰,独自前往山林水泉,最后寄语后辈们,生死之间不必急于回旋。
作者介绍:
骆宾王(约公元640-684年),字观光,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出色的骈文而闻名。他的诗歌多表达对政治的失望及对自由的向往,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时局的批判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骆宾王经历了多次仕途波折后写成,表现了他对官场的失望与对自由隐居生活的向往。时代背景是唐代盛世的政治腐败与动荡,使得许多有志之士感到无所适从。
这首诗通过骆宾王对自身经历的深刻反思,表现出一种对官场生活的倦怠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如“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表现了诗人心灵的漂泊与对自由的渴望。而“钓名劳拾紫,隐迹自谈玄”则揭示了他对名利的无奈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结构严谨,音韵和谐,体现了骆宾王高超的诗歌技艺。此外,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沉郁而又不失理智,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
逐句解析:
薄宦三河道,自负十馀年。
诗人回忆自己在三河地区任职的经历,自认已经在官场上过了十多年。
不应惊若厉,只为直如弦。
不必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惊讶,因为他内心一直保持坚定的信念。
坐历山川险,吁嗟陵谷迁。
他经历了许多险恶的环境,感叹世事变迁。
长吟空抱膝,短翮讵冲天。
长时间吟咏却无法展翅高飞,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无奈。
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
诗人的灵魂向往大海,却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
钓名劳拾紫,隐迹自谈玄。
追名逐利的辛劳只是在做无用功,真正的理想在于隐居与内心的探求。
不学多能圣,徒思鸿宝仙。
不愿学习那些多才多艺的圣贤,只想追求超凡的境界。
斯志良难已,此道岂徒然。
这样的志向虽然艰难,但绝非毫无意义。
嗟为刀笔吏,耻从绳墨牵。
作为一名文书官吏,深感羞愧于被世俗规则所束缚。
岐路情虽狎,人伦地本偏。
人生的岔路虽然多,但人情世故往往偏颇。
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
他告别世俗的繁杂,独自去寻找山林的宁静。
寄言二三子,生死不来旋。
最后寄语年轻人,生死之间不必急于回旋。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官场的失望与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思人生的意义,呼唤人们追求内心的真实和宁静。
诗词测试:
诗人自负在官场上度过了多少年?
诗中“短翮讵冲天”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诗人希望告别哪种生活?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