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1:17: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17:10
愁感代哭
作者: 刘基 〔明代〕
燕鸿北去又南来,
断垄荒冈几劫灰。
慈母矶寒风落木,
望夫石老雨添苔。
江流定与天河合,
客泪还经地底回。
未必春光便销歇,
白华犹发烧残梅。
燕子和鸿雁在北方飞走又南来,
荒凉的田垄和冈峦经历了多少劫难?
母亲在寒冷的矶边,风中落下了树木,
望夫石上,岁月已久,雨水使青苔更添。
江水最终与天上的银河相合,
客人的泪水也流经地底回归。
春天的光景未必就会消逝,
白色的花朵依然在寒梅中绽放。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千里,浙江温州人,明初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军事家。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以诗词和散文见长,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象。他的风格以沉郁苍劲著称,常关注国家和民生。
《愁感代哭》创作于明代时期,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描绘离愁和思念,抒发对家国、亲人的思念与忧虑,反映出他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感受。
《愁感代哭》是一首充满哀愁、思念的诗。诗人通过燕鸿的迁徙、荒凉的景象,以及母亲的孤独与等待,构建了一幅生动的情感画面。开头的“燕鸿北去又南来”点出离别之哀,令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接着,诗人描绘了“断垄荒冈几劫灰”,让人感受到战乱与岁月的摧残,情感逐渐深入。
“慈母矶寒风落木,望夫石老雨添苔”两句,借母亲的孤独与坚韧,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哀愁与无奈。这不仅是个体的思念,也是对普世情感的呼应。此处的“望夫石”更是引发读者的共鸣,象征着等待和失落的爱情。
后面的两句“江流定与天河合,客泪还经地底回”则将情感升华,江水与银河的结合暗示着人与自然的连结,而“客泪”则展现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情感在此达到高潮。
整首诗以“未必春光便销歇,白华犹发烧残梅”作为结尾,给人以希望,暗示即使在逆境中,仍有美好的事物存在,情感和生命的韧性在这里得以体现。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离别、思念和生命韧性的深刻反思。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的结合,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不屈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燕鸿北去又南来”中的“燕鸿”指的是什么?
“望夫石”象征的是什么?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理解《愁感代哭》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