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32: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32:18
一萼红
作者:厉鹗 〔清代〕
乍寒轻。被邻园翠羽,唤起爱山情。烟草残碑,风榛断笛,千载谁记经行。想春在楼痕几曲,破晓霁妆镜见飞英。欲雪消时,无人知处,峨髻青青。飘瞥少年前梦,便移舟弄水,有若平生。西塞鱼肥,东林酒熟,滋味何似浮名。待传与蘋香暖信,醉吟地常忆柳边城。回首家江非远,十四长亭。
这首诗描写了初寒时节,邻近的园子中的翠羽(指鸟类)唤起了诗人对山的喜爱之情。烟草和残碑影色模糊,风中传来的断笛声让人感慨,千年后又有谁记得这条游历的足迹。想起春天在楼台的痕迹,晨曦时分,妆镜中映出飞舞的花瓣。等到雪融化时,谁又知道那无人处的青翠山髻呢?飘忽的念头让我回忆起年轻时的梦境,便舍舟弄水,仿佛这一生都如此。西塞的鱼饱满,东林的酒香醇,滋味何曾比得上浮华的名声。期待能带去蘋香的温暖信笺,醉吟时常忆起柳边的城池。回首家乡的江水并不遥远,正是那十四个长亭。
作者介绍:厉鹗(约1670-1742),字子翰,号白云,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山水诗闻名。他的作品常蕴含对自然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自省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对人生的感慨。
《一萼红》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哲思。诗的开头便以“乍寒轻”引入,给人以季节转换的感觉,紧接着描绘了邻园中的翠羽,唤起了对山林的热爱。这种情感在整个诗中贯穿始终,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欣赏。
在意象的塑造上,诗人通过“烟草残碑”、“风榛断笛”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随后,诗人又通过“想春在楼痕几曲”、“破晓霁妆镜见飞英”的描绘,表现了对春天的向往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首诗在意象之间转换自如,情感细腻而深邃。诗人借助自然的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对浮名的质疑与对真实情感的追求。最后一句“回首家江非远,十四长亭”再次将情感拉回到个人的经历与故乡,展现了对故土的眷恋。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尤其是对浮名的反思和对真实情感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乍寒轻”指的是哪个季节的开始?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西塞鱼肥”描述的是哪里的鱼?
A. 东林
B. 西塞
C. 南山
D. 北海
诗人对浮名的态度是?
A. 崇拜
B. 质疑
C. 无所谓
D. 否定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