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57: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57:05
作者: 陈于陛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偶从灵岳访真源,秀插青冥势自尊。
潭底五龙盘地轴,崖端双鹜划天门。
攀萝欲借金仙掌,散发宜窥玉女盆。
自有芙蓉三尺在,莲花十丈岂须论。
偶然从灵岳上游访寻真源,秀丽的山峰直插青天,气势非凡。
潭底的五条龙形如地轴盘旋,崖顶的两只鸿雁划过天际。
攀援藤萝想借金仙的手掌,轻松散发的长发恰好可以窥探玉女的盆子。
这里自有三尺高的芙蓉花在盛开,十丈高的莲花又何必去争论呢?
本诗中提到的“灵岳”与“金仙”等内容可能源自道教文化,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与神秘力量的崇敬。此外,芙蓉和莲花常常被用作美丽与高洁的象征。
陈于陛,明代诗人,风格多样,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与表达个人情感。他的诗歌常常融合道教思想,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
该诗创作于陈于陛游历青柯坪时,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神秘力量的向往,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对道教文化的认同。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青柯坪的自然美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首句“偶从灵岳访真源”开篇就引出了一种神秘而又静谧的氛围,诗人仿佛在追寻一种真理。接下来的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示了潭底五龙的神秘与崖端双鹜的自由,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攀萝和散发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渴望与追求,似乎诗人在与自然对话,试图借助自然的力量来实现自我超越。最后一句“自有芙蓉三尺在,莲花十丈岂须论”,更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强调了自然之美的无穷与丰富,诗人即使身处其中也不愿妄自评判。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传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探索。诗人在山水之间寻找自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选择题: 诗中“灵岳”主要象征什么?
A. 高山 B. 河流 C. 大海
答案: A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潭底五龙”暗示了自然的__与__。
答案: 神秘,力量
判断题: 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自卑的态度。
答案: 错
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相比,陈于陛的诗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绘,而李白则以壮丽的意象和豪放的情感著称。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但风格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