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03:44: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03:44:21
城中晚夏思山
作者: 齐己 〔唐代〕
葛衣沾汗功虽健,
纸扇摇风力甚卑。
苦热恨无行脚处,
微凉喜到立秋时。
竹轩静看蜘蛛挂,
莎径闲听蟋蟀移。
天外有山归即是,
岂同游子暮何之。
在城市中,夏天的晚风让我身上的葛衣沾满了汗水,虽然勤奋却无济于事;手中的纸扇摇动着,风力却异常微弱。酷热的天气令人苦恼,恨不得有个地方可以去避暑,直到立秋的时节才稍微感到一丝凉意。在竹轩静静地看着蜘蛛在织网,沿着莎草的小径悠闲地听着蟋蟀的移动声。远处的山脉似乎是我归去的方向,但这又与游子在傍晚的归途何其相似呢?
齐己(约779-842),唐代著名诗人,字元凯,号齐己。他是晚唐时期的高僧,擅长写诗,尤其以描写山水和隐逸生活见长,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禅意。
这首诗作于晚夏,诗人身处城市,内心却向往自然的山水,反映了其对都市喧嚣的厌倦和对宁静山林生活的渴望。
《城中晚夏思山》是齐己在城市中写的一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向往与对炎热夏季的感慨。诗人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喜爱与对城市生活的无奈。
首联“葛衣沾汗功虽健,纸扇摇风力甚卑”,以“葛衣”和“纸扇”两种生活细节开篇,生动描绘了酷热的夏日,表现出诗人努力抵挡炎热却无能为力的状态;次联“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无奈,诗人渴望在酷暑中找到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直到立秋时节的微凉,方才感到一丝安慰。
接下来的描写“竹轩静看蜘蛛挂,莎径闲听蟋蟀移”,将诗人的视线转向身边的自然细节,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在这里,竹轩和莎径不仅是环境描写,更是诗人内心宁静的寄托。
最后两句“天外有山归即是,岂同游子暮何之”则是全诗的高潮,诗人展现出对远方山水归宿的向往,并感慨身为游子的无奈。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城市生活的压抑,也传达了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
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简练,构思巧妙,展现了齐己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间苦闷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城市生活的厌倦,体现了对自由、归属感的渴求,也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隐逸生活的思想倾向。
诗中提到的“葛衣”指的是什么?
A. 秋衣
B. 夏季防暑的衣服
C. 旅行衣物
D. 冬衣
诗人对城市生活的态度是:
A. 喜欢
B. 厌倦
C. 无所谓
D. 热爱
诗中提到的“蟋蟀”主要象征:
A. 夏夜的宁静
B. 冷酷的现实
C. 城市的喧嚣
D. 遥远的归宿
齐己的诗更偏向表现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渴望,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展现出自然与人心的和谐,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