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2: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2:17
高阳台
作者: 樊增祥 〔清代〕
筝语悽红,琴心黯碧,星星梦飐香篝。
丝雨黄昏,消他几曲清讴。
载来千斛馀杭酒,到如今都化閒愁。
甚心情诉遍哀弦,冷到银彄。
蟆陵二月生春水,怎落红流尽,不送归舟。
飞絮光阴,离人蚤暮登楼。
泪痕不散春衫晕,怅天涯处处江州。
剩今宵怕倚阑干,怕上帘钩。
全诗翻译:
筝声凄凉,琴心黯淡,星星在香篝旁闪烁。
黄昏的丝雨中,几曲清歌已被消磨。
我带来千斛余杭的美酒,到如今却只化作闲愁。
心情愁苦,哀伤的弦音诉不尽,冷到银色的月光。
蟆陵的二月春水涌起,怎能让那落红流尽,不送归舟?
飞舞的柳絮映照着光阴,离人早已在暮色中登楼。
泪痕未干,春衫上的晕染,怅惘之情笼罩在天涯的江州。
只剩今夜,怕倚着栏杆,怕再上帘钩。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樊增祥,清代诗人,以其深情的词句和细腻的情感见长,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结合,抒发对时光流逝和离别愁苦的感慨。
《高阳台》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离别与思乡的深切感受。开篇的筝声与琴心,立刻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仿佛置身于黄昏的意境中,音乐与情感交融,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随着诗句的推进,借助“丝雨黄昏”与“千斛馀杭酒”的对比,诗人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蟆陵二月生春水”一句,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却又隐含着离别的无奈,流尽的落红象征着情感的流失,而不送归舟则体现了对离别的痛惜。整首诗构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飞絮与黄昏相互交织,离人孤独的身影在此刻更加显得无助与凄凉。
最后,诗人用“今宵怕倚阑干,怕上帘钩”结束,表达了对未来的惶恐与不安,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与优美的意象中,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愁”与“时光流逝”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忧虑。诗中流露出的孤独感与对离别的无奈,深刻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的普遍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蟆陵”指的是哪个季节的水?
A. 冬天
B. 春天
C. 夏天
D. 秋天
诗中“银彄”象征什么?
A. 美好回忆
B. 孤独的心情
C. 欢乐的时光
D. 自然的生机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惶恐
C. 忧伤
D. 满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为对《高阳台》的全面解析与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