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3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30:51
金缕曲 寒鸦
作者:陈宝琛 〔清代〕
朔气催成暝。
莽沉沉乱云堆墨,横斜千阵。
槐柳故宫深藏处,禁得霜天凄冷。
又正恐争栖难定。
寒日无光何时曙,记翩飞曾带昭阳影。
终古恨,几人省。
夜啼动搅孤眠醒。
更怜伊月明绕树,最担虚警。
投止苍黄知谁屋,接饭丛祠差幸。
且珍重羽毛休损。
开口易招南儿唾,漫误人北雁传边信。
头尽白,故山迥。
北风的寒气催促着夜幕的降临。
阴沉的天际,浓厚的云层像墨水般堆积,交错成千百种形状。
那古老的宫殿,深藏在槐树和柳树之间,禁不起霜天的凄冷。
我正害怕寒鸦争相栖息,难以安定下来。
寒冷的太阳无光,不知何时才能迎来曙光,
我记得曾经翩翩飞舞的时光,带来了昭阳的光辉。
这恨意自古以来,几人能理解?
夜里啼叫的寒鸦打扰了我的孤独梦境。
更让人怜惜的是那皎洁的月光在树间徘徊,我最担心的是虚幻的警报。
投宿在苍黄的屋子,谁又会知道呢?在丛祠中得到的食物也算是侥幸。
所以要珍惜羽毛,不要轻易受损。
开口说话容易招来南方的唾弃,错误地传递北方的雁信。
头发已尽白,故乡的山岭显得更加遥远。
作者介绍:
陈宝琛(约1626-1710),字子明,号半山,江苏常州人。清代诗人和书法家,精通诗文,尤以词作著称。其词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关注社会民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战乱与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寒鸦的孤独与凄凉,表达对时局的无奈与忧虑。诗中展现了秋冬季节的寒冷,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该诗以寒鸦为线索,深刻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孤独的感慨。开头“朔气催成暝”即以感官描写引入情境,北风的寒气和随之而来的夜幕使得全诗充满了阴郁的氛围。接下来的“莽沉沉乱云堆墨”则运用形象的比喻,仿佛在描绘一幅阴沉的画卷。
诗中“寒日无光何时曙”,表现了对未来的渴望与无奈,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虑与失落。通过回忆“翩飞曾带昭阳影”,诗人对曾经美好时光的怀念,更增添了几分凄凉。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寒鸦夜啼、月明与虚警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无助。
整首词作层层递进,情感细腻,兼具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感受,表现出一份淡淡的哀伤与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孤独的思考。通过描绘寒鸦的孤独景象,表达出诗人对人世间无常的无奈与失落,同时也反映了对美好过往的怀念。
诗词测试:
诗中“朔气”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寒日无光何时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的“寒鸦”主要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