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蚤春登楼遣兴》

时间: 2025-05-02 07:06:18

诗句

千条柳线织春愁,不放韶光入画楼。

远塞天低云漠漠,长河风静水悠悠。

十年客路双蓬鬓,万里归心一叶舟。

南北往来成底事,此身无恙任沉浮。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06:18

原文展示

千条柳线织春愁,不放韶光入画楼。
远塞天低云漠漠,长河风静水悠悠。
十年客路双蓬鬓,万里归心一叶舟。
南北往来成底事,此身无恙任沉浮。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柳枝像千丝万缕的愁绪,不让美好的时光进入这画楼。
远处的山塞天际,云雾弥漫,长河静静流淌,水面悠然自得。
十年的漂泊使我的两鬓渐渐变白,归家的心情如同那孤舟在万里长河中。
南北之间的往来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只要我这个人安好,就任凭命运的沉浮。

注释

字词注释

  • 千条柳线:比喻柳枝如丝线般细长,形容春天的生机与愁绪交织。
  • 韶光:指美好的时光,常用来形容春天的美好。
  • 画楼:指装饰华丽的楼阁,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远塞:指远方的山塞,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眼前的景象。
  • 双蓬鬓:形容诗人因漂泊而白头,饱经风霜的样子。
  • 一叶舟:比喻孤独而脆弱的归家心愿。
  • 任沉浮:表示对命运的顺其自然,默然处之。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涉及具体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明代士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石门,明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政治家。他以刚正不阿、清白自守而闻名,尤其在朝中任职期间,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于谦的晚年,正值他经历了十年的漂泊生活,面对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变迁,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寄托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蚤春登楼遣兴》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诗,诗中以春天的柳枝和宁静的河流为背景,融合了诗人的个人经历与情感。开头的“千条柳线”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更引发了诗人内心的愁绪。春天本应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在这位漂泊十年的诗人眼中,却是愁苦的象征。接下来的“远塞天低云漠漠,长河风静水悠悠”则展现了诗人静谧而孤独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又略显沉重的氛围。

诗的后半部分更是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思。双鬓的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经历的沧桑,而“一叶舟”则隐喻了诗人在广阔人生海洋中的孤独与无助。最后一句“此身无恙任沉浮”则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释然态度,显示出他心中的淡泊与从容。

整首诗风格沉郁,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充分体现了于谦作为诗人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千条柳线织春愁:春天的柳枝如同千丝万缕的愁绪,织就了诗人的心情。
  2. 不放韶光入画楼:美好的时光难以进入这座装饰华丽的楼阁,暗示诗人内心难以平静。
  3. 远塞天低云漠漠:远处的山塞与低垂的云彩,营造出一种遥远而空旷的感觉。
  4. 长河风静水悠悠:长河静静流淌,水面安静,象征着内心的平和与思虑。
  5. 十年客路双蓬鬓:十年的漂泊使两鬓渐白,显现出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变迁。
  6. 万里归心一叶舟:归家的心情如同一只孤舟在浩瀚的水面上,表现出孤独与渺小。
  7. 南北往来成底事:反思南北之间的往来,质疑其意义。
  8. 此身无恙任沉浮:只要这个人安好,就任凭命运的波动,体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千条柳线”比喻愁绪,与柳树的柔美形成对比。
  • 拟人:如“韶光”被赋予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出现对仗,如“风静水悠悠”与“客路双蓬鬓”。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展现了在岁月流逝中对命运的淡然与释然,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春天与愁苦。
  2. :象征理想与现实的隔阂。
  3. 长河:象征人生的漫长旅途。
  4. :象征孤独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千条柳线”比喻什么?

    • A. 春天的美好
    • B. 诗人的愁绪
    • C. 生命的短暂
    • D. 自然的和谐
  2. “十年客路双蓬鬓”中“蓬鬓”指的是:

    • A. 诗人的头发
    • B. 诗人的衣服
    • C. 诗人的心情
    • D. 诗人的旅行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春天的赞美
    • B. 人生的无常与淡然
    • C. 对故乡的思念
    •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之涣《登鹳雀楼》
  2. 李白《庐山谣》
  3.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于谦的《蚤春登楼遣兴》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注重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历史的感慨。两首诗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明代诗词选》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于谦传》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醉花间 其一 春闺 醉花间 春闺 醉花间 醉花间 题明妃图 醉花间 鼎湖夜次 醉花间 醉花间 相见 醉花间 过吴湘玉墓 醉花间 春恨 醉花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热的成语 蜡彩 拖后腿 招贤下士 冥谈 非字旁的字 风字旁的字 指腹裁襟 一弹指顷 木字旁的字 高字旁的字 散氏盘 浮词曲说 刻骨铭心 见字旁的字 珠彩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