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5: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5:11
作者:区大枢 〔明代〕
戚戚去乡里,遥遥上塞垣。
秦城百战地,汉垒万年屯。
牧马逢秋下,乘墉彻夜奔。
从来边戍苦,不敢怨中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作为边疆守军的苦楚。诗人戚戚离开家乡,遥远地向边塞进发。这里是秦国百战的地方,汉朝驻军的万年营地。牧马人在秋天的时候下了马,骑兵们在城墙上彻夜奔波。一直以来,边防守卫是艰苦的,守军从不敢怨恨中原的统治者。
“秦城”与“汉垒”均是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场所,反映出边疆的战乱与守卫的艰辛。这些地名不仅指代具体地点,也象征着历史上的悲壮与牺牲。
作者介绍: 区大枢,明代诗人,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对边疆生活的深刻描写闻名。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边塞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多次面对外侵,边疆士兵的生活条件艰苦,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士兵的辛酸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及士兵的孤独感。
《塞下曲 其二》是一首深情且富有历史感的诗。诗人以“戚戚”开篇,直接引入了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描绘边疆的战斗与生活,展现了边防士兵的艰辛。诗中提到“秦城百战地,汉垒万年屯”不仅强调了战争的频繁,还暗示了历史的延续与士兵的不易。
“牧马逢秋下,乘墉彻夜奔”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传达了士兵们在艰苦中依然坚守岗位的决心与责任。结尾的“从来边戍苦,不敢怨中原”更是将全诗的主题升华,反映了边疆士兵对中原统治者的无奈与隐忍,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壮感。
整首诗在情感上真挚而沉重,展现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同情,同时也让我们反思战争带来的痛苦与牺牲。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边疆士兵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士兵艰苦生活的同情,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与责任感。
诗词测试:
诗人通过哪种情感开篇?
A. 兴奋
B. 忧伤
C. 愤怒
诗中提到的“秦城”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战争
C. 富饶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怨恨
B. 忍耐
C. 快乐
答案:1-B;2-B;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