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一剪梅 登道场山望何山作》

时间: 2025-04-28 02:11:42

诗句

小篮舆踏道场山。

坐里青山,望里青山。

渐看红日欲衔山,湖上青山,湖底青山。

一弯斜抹是何山。

道是何山,又问何山。

姓何高士住何山,除却何山,更有何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11:42

原文展示:

一剪梅 登道场山望何山
作者: 王世贞 〔明代〕

小篮舆踏道场山。
坐里青山,望里青山。
渐看红日欲衔山,
湖上青山,湖底青山。
一弯斜抹是何山。
道是何山,又问何山。
姓何高士住何山,
除却何山,更有何山。

白话文翻译:

乘着小篮舆来到道场山上,
坐在这里青山环绕,望出去也是青山。
渐渐地看到红日似乎要落山,
湖面上是青山,湖底也映出青山。
那一弯斜影映射出的是哪座山?
说是那座山,又再问究竟是何山。
姓何的高士住在那座山上,
除了那座山,还有哪座山呢?

注释:

  • 小篮舆:指一种小型的交通工具,通常由人力或动物拉动。
  • 道场山:道教的道场,指修道的场所,具有宗教和文化的双重含义。
  • 高士:指高尚的士人,通常是指有道德修养和学识的人。
  • 何山:反复提问“何山”,表现了对山的迷惑和探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季友,号穷庐,明代诗人、学者,擅长诗词和散文。王世贞倾心于文学与哲学,常以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结合为主题。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代,反映了王世贞游览道场山的体验,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及对人生境界的思考。道场山作为一个道教圣地,承载了诗人对修道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王世贞的《一剪梅 登道场山望何山》是一首充满哲思的山水诗。诗中通过对道场山的描绘,展现出青山、湖水、红日等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的开端描绘了诗人乘小篮舆前往道场山的场景,带有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坐里青山,望里青山”这两句,强调了山的环绕之美,似乎在表达一种身心都被自然包围的愉悦。

而“渐看红日欲衔山”则引入了时间的变化,红日下山的意象增添了诗的动感与层次,使得山水之间的静谧与变化相映成趣。湖面与湖底的青山映照,表现了自然景色的丰富与深邃,仿佛让人思考自我和自然的关系。

“道是何山,又问何山”重复的提问,表现出诗人在面对自然时的迷茫与探索,既是对山的好奇,也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最后两句“姓何高士住何山,除却何山,更有何山”引发读者的思考:在这山水之间,究竟哪一座山才是真正的归属?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探索,也是对自我的探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小篮舆踏道场山。”:描绘了诗人乘坐小车来到道场山,开篇即带入场景。
    2. “坐里青山,望里青山。”:强调四周环绕的青山,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 “渐看红日欲衔山”:时间推移,红日下山,象征着一天的结束。
    4. “湖上青山,湖底青山。”:湖面与湖底的青山形成对照,表明自然景色的多重反射。
    5. “一弯斜抹是何山。”:诗人对山的归属感到困惑,产生疑问。
    6. “道是何山,又问何山。”:反复提问,表现出对自然的探求与思考。
    7. “姓何高士住何山”:高士的存在,增添了诗的深度与哲理。
    8. “除却何山,更有何山。”:引发哲学思考,山的存在与自我归属感的探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日落比作“欲衔山”,生动形象。
    • 重复:反复提问“何山”,增强了诗意的悬念和探索感。
    • 对仗:如“坐里青山,望里青山”,形式对称,声韵和谐。
  • 主题思想:这首诗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自我与归属的思考。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迷惑与追寻,反映出诗人对生活与哲学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自然的美好与恒久,代表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向往。
  • 红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引发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 湖水:象征着内心的深邃与反思,湖水的清澈与山影的交融,展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小篮舆”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交通工具
    b) 一种乐器
    c) 一种植物

  2. 诗中反复提问的“何山”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迷茫与好奇
    b) 对山的厌恶
    c) 对旅行的期待

  3. 诗中“渐看红日欲衔山”用到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山的崇敬与哲思。
  • 王维《山居秋暝》: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与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词对比

  • 王世贞与李白的作品都涉及自然,但王世贞更注重哲学思考,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与个性化表达。王世贞的诗在细腻之处体现了对自我和归属的探讨,而李白的诗则展现了对自由与壮阔景观的赞美。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王世贞全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浣溪沙 寄友人 浣溪沙 畹君书告肝病复发赋此慰之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旅情 浣溪沙三十八首 其十三 浣溪沙 浣溪沙 鉴湖 浣溪沙十首 其三 浣溪沙•踏青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聿字旁的字 截辕杜辔 深谋远猷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皂丝麻线 贫士 士字旁的字 无字旁的字 癶字旁的字 外交团 疹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盗的词语有哪些 降妖除怪 自出新裁 砚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狼的成语 天生地设 豆字旁的字 沉痼自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