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07:56: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07:56:26
临江仙·乞觅残馀真活计
作者:马钰 〔元代〕
乞觅残馀真活计,无羞无耻无荣。
舍身岂是喂饥鹰。亦非为虎食,不著假身形。
万种尘劳齐放下,自然神气灵灵。
心猿意马两停停。无缘沉苦海,有分看蓬瀛。
我请求寻找真实的生存之计,不求羞耻、名誉。
舍弃自己的生命,难道只是为了喂饱饥饿的鹰?这也不是为了被老虎所食,既然不需要伪装的外表。
放下万种尘世的劳累,自然心神清明,灵动。
心猿意马都能稍稍停息。没有缘分沉入苦海,有分就能看到蓬莱仙境。
马钰,元代著名道士、诗人,生于元代初期,作为道教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多反映了道教的思想及修行理念。他的诗作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临江仙·乞觅残馀真活计》是马钰在追求道教理想境界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无所谓态度,以及对内心宁静的渴望。此诗写于元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以“乞觅残馀真活计”为引子,展开了一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作者以直白的语言表达对名利的淡然态度,强调无羞无耻、无荣的生存观,反映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蔑视。首句“乞觅残馀真活计”,言简意赅,直接表达出诗人对真实生活的追求。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用“舍身岂是喂饥鹰”来比喻那些追逐名利的人,质疑这种生活方式的意义。他提醒人们,不要为了外在的虚荣而抛弃自己的真实自我。通过“万种尘劳齐放下”,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繁琐的解脱,倡导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而“心猿意马两停停”则形象地描绘了人内心的动荡,呼唤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最后一句“无缘沉苦海,有分看蓬瀛”,既是对人生苦海的反思,也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哲理,意象丰富而深刻,体现了道教文化的深邃与超脱,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本诗的主题是对世俗名利的反思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强调放下尘世纷扰,寻找真实的生活方式,寄托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人在寻找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A. 有名有利
B. 真实的生存之计
C. 享受世俗的繁华
诗中“心猿意马”指的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内心动荡不安
C. 修行的状态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蓬瀛”象征着什么?
A. 现实的苦难
B. 理想的境界
C. 世俗的名利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马钰的作品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超脱,李白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哲理的思考,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