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铜台怀古》

时间: 2025-08-13 16:14:54

诗句

都邑盘盘据四冲,登临形势觉天雄。

歌楼暖响春风细,绮陌香销宝气空。

笑著孱王承宋弊,至今奸孽擅唐终。

凭高谁识神州恨,付与衡漳日夜东。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13 16:14:54

原文展示:

铜台怀古
作者: 王恽 〔元代〕

都邑盘盘据四冲,
登临形势觉天雄。
歌楼暖响春风细,
绮陌香销宝气空。
笑著孱王承宋弊,
至今奸孽擅唐终。
凭高谁识神州恨,
付与衡漳日夜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繁华的都邑景象,四面环绕,地势雄伟。登高望远时,感受到一种天高地阔的壮丽。春风细腻,歌楼传来温暖的声音,绮丽的街道芬芳四溢,但奢华的气息已经消散。诗人嘲讽当年孱弱的宋朝君王,至今奸贼依旧盘踞在唐朝的遗迹上。高处凭栏,谁能理解这神州大地上的悲恨呢?最终,所有的情感都化为河水东流,昼夜不息。

注释:

  • 都邑:指城市,繁华之地。
  • 四冲:指四面环山或水,形势险要。
  • 歌楼:歌舞妓馆,文人雅士聚集之处。
  • 孱王:指弱小的皇帝,这里特指宋朝的统治者。
  • 奸孽:指奸诈的罪恶之徒。
  • 衡漳:指衡水和漳水,象征江河流淌。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孱王”与“宋弊”反映了作者对宋朝政治腐败的不满,历史上,宋朝由于内外困扰,导致国力衰弱,成为后来的元朝统治的背景。此外,“神州”则是中华大地的代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恽,元代诗人,字子安,号涧翁,生于今江苏省。他的诗风多为沉郁顿挫,常以历史为题材,表达对国家兴亡的关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正值元朝统治下的社会变革时期。王恽借古抒怀,表达对过去辉煌和现状的惋惜与批判,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铜台怀古》是一首情感丰富且充满历史感的诗作。诗人在描绘都邑壮丽景象的同时,抒发了对历史的沉重感慨。开篇“都邑盘盘据四冲”,展现了城市的磅礴气势与地理特征,给人一种宏伟的视觉冲击。而紧接着的“登临形势觉天雄”,则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抒发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自豪与感慨。

接下来的“歌楼暖响春风细”,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温馨的氛围,却又随即转入“绮陌香销宝气空”,反映出奢华的气息已经不再,突显了时光的流逝与繁华的消散。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的情感更加深刻。

“笑著孱王承宋弊”,这是对历史的直接批判,诗人以“孱王”形容宋朝的统治者,表达了对他们无能的失望。而“至今奸孽擅唐终”,则指出了历史的延续,奸贼依旧在横行,形成了对比的时空感。

最后两句“凭高谁识神州恨,付与衡漳日夜东”则是情感的升华,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无奈与悲愤,意象中流动的江河象征着历史的无情流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都邑盘盘据四冲:描绘都邑的宏伟与四周的环绕,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2. 登临形势觉天雄:登高远望,感受到天地间的雄伟壮丽。
  3. 歌楼暖响春风细:春风中,歌楼传来温暖的声音,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4. 绮陌香销宝气空:繁华的街道香气四溢,但奢华的气息已然消散。
  5. 笑著孱王承宋弊:对宋朝君王的嘲讽,反映政治腐败的现状。
  6. 至今奸孽擅唐终:指出奸贼依旧在唐朝遗址上横行,历史的延续。
  7. 凭高谁识神州恨:站在高处,谁能理解这片土地上的悲恨。
  8. 付与衡漳日夜东:所有情感都化为滔滔江水,日夜流向东海。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歌楼暖响春风细,绮陌香销宝气空”,前后句构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神州恨”将国家的苦难化为感情的象征。
  • 排比:通过句式的重复,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流露出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与对现状的失望,情感基调深沉而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都邑:象征繁华与人间盛世。
  • 春风:代表生机与希望。
  • 歌楼:象征文化与繁华的聚集地。
  • 衡漳:江河流淌,象征历史的流逝与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孱王”指的是哪个朝代的统治者?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2. “绮陌香销宝气空”中的“宝气”是指什么?
    A. 财富
    B. 奢华的氛围
    C. 美丽的气息
    D. 诗人的情感

  3. 本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怎样的情感?
    A. 骄傲
    B. 无奈与悲愤
    C. 失落与迷茫
    D. 喜悦

答案:

  1. B. 宋朝
  2. B. 奢华的氛围
  3. B. 无奈与悲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杜甫《春望》与本诗相似,均在历史变迁中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感受。杜甫的诗中通过“国破山河在”之句,展现了国家的沦陷与个人的悲痛。两者都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恽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恽诗词选注》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雨霁看东园桃李,行溪上,进退格 秋暑三首 古路 过虎头矶 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 和张器先十绝 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七首 其七 题太和宰卓士直寄新刻山谷快阁诗真迹二首 晚宿小罗田四首 舟中不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打头风 锒铛 虎字头的字 甚长基线干涉仪 包含验的词语有哪些 身败名隳 知效一官 桃胶 贝字旁的字 凵字底的字 木象 米字旁的字 包含仅的词语有哪些 士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器械 一字旁的字 负重含污 云布雨润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