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3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30:13
绿阴清昼白猿啼,
三峡桥边路欲迷。
赖得泉声引归路,
泉声呜咽路高低。
在清幽的绿荫之下,白猿在鸣叫,
三峡桥边的小路让人感到迷失。
多亏了泉水的声音指引我回家的路,
泉水的呜咽声在起伏的路上回荡。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白猿”的形象常出现在古代诗文中,象征灵动与自然;“三峡”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景观的高度赞美,体现出诗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
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生于苏州。他以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受到后世喜爱。唐寅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此诗创作于唐寅游历时,恰逢盛夏,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内心的感悟相结合,表达了在迷失与寻觅之间的感触,展现出一种对自然的依赖和向往。
《题画廿四首 其八》是唐寅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全诗以“绿阴”和“白猿啼”开篇,构建出一个宁静的夏日场景,绿树成荫,猿啼声声,描绘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接着“路欲迷”一句,转入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在美丽自然中迷失方向的无奈。然而,诗人并没有陷入迷惘,而是通过“泉声引归路”找到了回家的指引,表现出自然的声音对人的引导与抚慰。泉水的“呜咽”声,既是自然的低语,又是心灵的共鸣,传达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和感悟。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方向的追寻,体现了唐寅作为文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对归属感和方向感的追寻。
诗中“白猿啼”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欢快
C. 宁静
D. 愤怒
“泉声”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A. 使人迷失
B. 引导归路
C. 增加噪音
D. 阻碍前行
“路欲迷”中的“迷”字意指什么?
A. 迷惑
B. 美丽
C. 难走
D. 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