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42: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2:52
一卷疏芜一百篇,名成未敢暂忘筌。
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
如今寒晚无功业,何以胜任国士知。
一第由来是出身,垂名俱为国风陈。
此生若不知骚雅,孤宦如何作近臣。
这卷书籍中,虽然写了许多篇章,但我还未敢忘记自己的初心。与其说是像海上初升的太阳照亮黑夜,不如说一句诗能让人传颂千古。七岁时在湖边侍奉,曾在岳阳楼上敢于题诗。如今寒冷的夜晚,我一无所成,如何能够胜任国士的名号。出身决定了一切,名声也只不过是在国风中流传。若这一生不懂得骚雅之诗,孤独的官宦又如何能成为朝廷的亲近之臣呢?
郑谷(约 zg. 755—约 zc. 830),字少游,号阮亭,湖北人。唐代诗人,以五言诗见长,作品多描写山水、抒发感情,风格清新脱俗。
此诗作于郑谷晚年,反映了他对自己创作生涯的反思与感慨,表现了对诗歌价值的追求和对个人成就的自省。
郑谷的《卷末偶题三首》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诗中开篇便以“疏芜”形容自己的诗作,透露出一种对创作的谦逊与不安。诗人意识到,尽管自己有一定的成就,但仍不敢忘记创作的初心。这种情感在当今社会中同样具有共鸣,许多艺术家在取得成就后,常常会面临自我怀疑与反思。
接下来的“何如海日生残夜”,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向往,然而真正能够传世的却是一句好诗。诗中提到的岳阳楼,象征着对往昔青春的怀念,七岁时的天真与勇气与如今的寒冷夜晚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对时光的无奈与感慨。
最后几句则是对个人身份的思考,郑谷提出了“出身”与“骚雅”的关系,强调了文化修养对官宦生涯的重要性。整首诗深刻而富有哲理,展现了郑谷作为一位诗人的自省与对文化的执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郑谷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诗中提到的“岳阳楼”象征着什么?
“何以胜任国士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什么的思考?
与杜甫的《登岳阳楼》相比,郑谷的诗更倾向于内心的自省与反思,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壮志未酬的豪情。两者在对人生的理解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体现了各自时代的文化特征与个人风格。
以上内容提供了对郑谷《卷末偶题三首》的全方位理解,包括诗作的背景、解析、意象、互动学习等,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