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18: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18:30
万山横裁江波路,洪澜陡激蛟龙怒。
昂头触石石为开,放出袁江水东注。
江水东流去不还,山形屹立森雄关。
乱抛残石落江底,有如剑戟相回环。
沿江舟子程途熟,稳挟舟行随石曲。
下滩把舵目不移,上滩更惧来舟触。
江石齿齿水沄沄,行客相顾语不闻。
但愿布帆轻出峡,瓣香默祷阅城君。
诗中描绘了昌山峡的壮丽景色与险峻情形。千山万岭横亘,江水蜿蜒而过,汹涌的水流如蛟龙怒吼,水面激荡。江水奔腾不息,山势巍峨如关。残石在江底随意散落,宛如剑戟环绕。过往的船夫熟悉水路,稳稳地驾船跟随水流的曲折。下滩处把舵时目不转睛,而上滩则更怕与舟相触。江石尖锐,水波涌动,行客彼此相视无言。只希望能轻松地驶出峡谷,默默祈祷保佑城市的安宁。
“蛟龙”在古代文学中常常用来形容激荡的水流或强大的力量,象征着自然的威猛与壮丽。诗中提到的江水与山石之间的斗争,反映出自然界的力量与人类的渺小。
胡光莹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风格浑厚、饱含情感。
此诗作于游览昌山峡时,诗人感受到自然的伟力与人类的渺小,借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昌山峡》通过生动的描绘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昌山峡的壮丽与险峻。开头几句,诗人以“万山横裁江波路”引入,立即让读者感受到险恶的地形与汹涌的水流。随后的“洪澜陡激蛟龙怒”则形象地刻画了水流的威势,似乎能听到那怒吼声。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巧妙地运用比喻与拟人手法,使得山与水之间的关系更为生动。
随着诗的推进,作者将视角转向行客与舟子,描绘他们在这险境中的小心与无奈。通过“稳挟舟行随石曲”与“把舵目不移”的描写,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谨慎与敬畏。结尾处“但愿布帆轻出峡,瓣香默祷阅城君”更是升华了全诗的情感,表达了人们渴望平安与宁静的心愿,显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最终寄托了对平安与宁静的向往。
诗中的“蛟龙”象征什么?
A. 山脉
B. 江水
C. 船只
D. 风
诗中提到的“江水东流去不还”反映了什么主题?
A. 自然的美
B. 时间的流逝
C. 人的渺小
D. 舟子的勇敢
“但愿布帆轻出峡”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A. 欢愉
B. 祈愿
C. 愤怒
D. 忧伤
答案: 1-B, 2-B,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