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2: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2:46
茫茫原野,正春深夏浅,芳菲满目。蓄得新亭千斛泪,不向风前枨触。渲碧波恬,浮青峰软,烟雨皆清淑。渔樵如画,天真只在茅屋。堪叹古往今来,无穷人事,幻此沧桑局。得似大江流日夜,波浪重重相逐。劫后残灰,战馀弃骨,一例青青覆。鹃啼血尽,花开还照空谷。
在广袤的原野上,正是春天渐深、夏天渐浅,满眼是芬芳的花草。我在新亭里积累了无数的泪水,却不愿在风前与之碰触。波光如洗,青山柔和,烟雨如同清丽的女子。渔夫和樵夫的生活宛如一幅画,天真的乐趣只在那茅屋中。感叹古今往来,无尽的人事,宛如这一片沧桑景象。就像长江水日夜奔流,波浪一波接着一波。经历过劫难的残灰,战争末期的遗骨,处处都被绿色覆盖。杜鹃鸟鸣啼着,血色已尽,花开依然照亮空谷。
汪精卫(1883-1944),字伯熊,号逸舟,近代政治家、诗人。他是一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曾参与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后在抗日战争期间投向日本,其政治行为受到历史的广泛讨论。汪精卫的诗风细腻,常以抒情和描绘自然景象为主。
《百字令 春暮郊行》创作于汪精卫政治生涯的晚期,正值国家动荡与个人境遇的交织。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事沧桑的感慨,反映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百字令 春暮郊行》通过对春夏交替时节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茫茫原野”一语,便将读者引入一种辽阔而深邃的境地,春天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然而,随之而来的“千斛泪”,则暗示着内心深处的悲伤与思索,形成鲜明对比。诗中“渔樵如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恬淡美好,也映射出作者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从自然景象到人事变迁,最后回归到个人情感的抒发,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结尾的“鹃啼血尽,花开还照空谷”,不仅留下了深刻的意象,也引发了对生命与死亡、希望与失落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深邃的理解。
整首诗从自然的美好出发,最终引向对人事沧桑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历史的追问,反映了个体在历史大潮中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千斛泪”指的是什么?
A. 快乐的泪水
B. 悲伤的泪水
C. 感动的泪水
D. 愤怒的泪水
诗中提到的“渔樵”是指什么?
A. 渔民和樵夫
B. 诗人和画家
C. 学者和农民
D. 战士和商人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自然美的描绘
C.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D. 对友谊的珍惜